第859章 分歧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九幽中文网 www.jyzw.net,最快更新策行三国最新章节!
荀彧吃了一惊,连忙拿起两页纸,一左一右的铺开。
文章标题是《文武论》,作者叫盛宪,会稽人,荀彧似乎有点印象,但此刻他的注意力并不在作者或者文章内容上,而是在笔迹。然而他并不需要如此谨慎,纸面有星星点点的墨迹,而且位置基本相似,早已说明这不是抄写所致。
一颗颗汗珠从荀彧额头沁出,浸湿了鬓发,沿着脸颊往下滑,又湿润了胡须。汗水越聚越多,最后顺着打理得很清爽的胡须滴在纸上,洇开了墨迹,化作一团污渍。
荀彧抬起头,脸色苍白,唇边的胡须不由自主的轻颤。“会稽……来的?”
“吴郡。”刘巴摩挲着手指,同情地看着荀彧。刚刚看到这些文章时,他的心情和荀彧一样震撼。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事情的发展超出了他们的预料,不管他们怎么追赶,他们都跟不上孙策的步伐,只能疲于奔命。
荀彧忽然明白过来,不禁苦笑一声:“我终于明白孙策为什么不重视经学了。”
刘巴静静地看着荀彧。荀彧这句话说得没头没脑,可能有无数解释。荀彧看着案上的文章,又看看刘巴,拿起那张纸抖了抖。“这应该是与拓碑相仿的技术,只有工匠想得出。”
刘巴很意外。他本来以为荀彧会说这种技术对以经学为根基的世家有什么影响,没想到荀彧首先想到的却是什么人才能发明这样的技术。看来荀彧这段时间经常出没于工坊,又和少府的工匠接触得太多,满脑子想的都是技术、技术,不知不觉间已经是满身铜臭。
刘巴有些担心,荀彧最后会不会和孙策一样,变成唯利是图的人?他不反对商人逐利,但荀彧身为执政,如果他的眼里只有利,那就是舍本求末了,朝政必然败坏。
刘巴咳嗽了一声,提醒荀彧。“令君,是谁发明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什么样的后果。吴会这些年来学术渐丰,可是比起中原来依然大有不如,当初调孙策任会稽太守正是希望他无人可用,现在有了这样的技术,吴会文化不昌的劣势反而成了优势,用不了几年,吴会的读书人就会多得惊人。如果他们都是研习圣人经典,推行德政王道,那还没什么问题。如果他们都像孙策一样研习百工之技,恐怕……”
刘巴没有再说下去,但脸上的神情已经表现得很明显。君子德风,小人德草,孙策本人就不喜欢经学,他在吴会主政怎么可能推行德政王道,他只会行霸道。
他是小霸王嘛。
荀彧深有同感,却不想附和刘巴。他心情很烦躁,这时候轻易发表意见容易有失误。他重新拿起一张文稿,强迫自己读文章。文章很长,展开来有一丈长,但文章的间距得当,看起来并不觉得拥挤,每列之间还用竖线隔开,一目了然,书法也很工整。荀彧看得很快,越看越高兴,最后竟笑出声来,拍案叫好。
“这文章好,说理清晰,文辞典雅。盛宪……”荀彧以指节叩案,沉吟片刻。“我想起来了,会稽盛宪章,我听孔文举提及过他,称他器量雅伟。咦,他怎么会做这样的文章?”
刘巴又好气又好笑。他就知道荀彧会喜欢这篇文章。论文武之辨,提倡文武并重,正是荀彧想说的,现在有人帮他说出来了,还复制了这么多份到处传发,无形中也是帮了他一个大忙。更何况是盛宪这样得到孔融称赞的名士执笔,影响力更大。
“令君是不是越来越觉得和孙策是知音,堪当神交?”刘巴调侃道。
荀彧笑了起来,心情莫名的大好,打趣道:“你不是说我邯郸学步嘛?既然已经学了,多学一步又何妨。这个技术我也用,早一天用,就能早一天赶上他,就算赶不上,也不会被他落下太远。”
刘巴摇摇头。“恐怕这次你还真学不了。”
“为何?”
“长安不缺读书人,缺的是黄承彦父女那样的读书人。从南阳木学堂回来的那些人水平都有限,做做事还行,让他们写文章,传播经验,恐怕什么也说不出来。各作坊敝帚自珍,是不会把经验外传的。少府的技术他们倒是想要,可是你舍得给么?”
荀彧脸上的笑容渐渐散去,幽幽地一声叹息。这么好的技术,难道只看着孙策用?他瞅瞅刘巴,忽然灵机一动。
“子初,你也做一篇文章吧。以你的文笔,一定不会弱于盛宪。”
刘巴眼神警惕。“做什么文章?”
“你精通经济,可以写写通经致用、经国济世嘛。”
“不写。”刘巴一甩袖子,起身就走,走到门口又停住,转身看着荀彧。“你不如走得更远一点,写法家的富国强兵吧。我想这可能才是你现在最想要的。”说着,哈哈大笑,扬长而去。
荀彧扬起手,想叫住刘巴,话到嘴边,他又咽了回去。他听得出刘巴的意思,刘巴不赞成他的做法,觉得他走得太远了,又要走回法家的老路上去了。他对此早有准备,只是没想到刘巴的反应会这么强烈。他原本以为刘巴能够理解他的呢。
看来天子研习荀氏学的事要暂时缓一缓了,荀子教出了两个法家弟子,荀氏学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法家,而法家是儒门的死敌,读儒家经典的人可以研习老子,可以研习庄子,甚至可以研究墨家学说,唯独不能沾染法家学说,否则便有文法吏的嫌疑。
荀彧想了想,突然灵机一动,嘴角露出一丝浅笑。“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这件事,非曹孟德不可。”他铺开一张纸,打开砚盒,放进两粒墨,注了两滴水,捏起研子,慢慢研起墨来,一边研墨一边打着腹稿。待墨研浓,他提起笔,一笔一划地写了起来。他写得不快,但是几乎没有停顿,一行行文字从笔下流淌而出,整篇文章一气呵成。
他将写好的文章放在一旁,又写了一封书信,这封信写得比那篇文章难,他不时的停下来思考,有时候还要抹掉一两行,费了大半天时间才写好,又仔细修改了一遍,再誊写清楚,连那篇文章一起收在一只青囊中,用细麻绳扎好口,封上封泥,趁着封泥未干盖上了自己的私印。
一切准备妥当,荀彧抬起头,东方微亮,一缕阳光越过墙头,照了进来,落在书案上。荀彧眯着眼睛,看着阳光,一时出神,半晌才惊醒过来,阳光已经消失。他匆匆起身出门,走下台阶,仰头而望。
天空依旧乌云笼罩,只是中间多了一条缝隙,被朝阳照得发亮。
荀彧吃了一惊,连忙拿起两页纸,一左一右的铺开。
文章标题是《文武论》,作者叫盛宪,会稽人,荀彧似乎有点印象,但此刻他的注意力并不在作者或者文章内容上,而是在笔迹。然而他并不需要如此谨慎,纸面有星星点点的墨迹,而且位置基本相似,早已说明这不是抄写所致。
一颗颗汗珠从荀彧额头沁出,浸湿了鬓发,沿着脸颊往下滑,又湿润了胡须。汗水越聚越多,最后顺着打理得很清爽的胡须滴在纸上,洇开了墨迹,化作一团污渍。
荀彧抬起头,脸色苍白,唇边的胡须不由自主的轻颤。“会稽……来的?”
“吴郡。”刘巴摩挲着手指,同情地看着荀彧。刚刚看到这些文章时,他的心情和荀彧一样震撼。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事情的发展超出了他们的预料,不管他们怎么追赶,他们都跟不上孙策的步伐,只能疲于奔命。
荀彧忽然明白过来,不禁苦笑一声:“我终于明白孙策为什么不重视经学了。”
刘巴静静地看着荀彧。荀彧这句话说得没头没脑,可能有无数解释。荀彧看着案上的文章,又看看刘巴,拿起那张纸抖了抖。“这应该是与拓碑相仿的技术,只有工匠想得出。”
刘巴很意外。他本来以为荀彧会说这种技术对以经学为根基的世家有什么影响,没想到荀彧首先想到的却是什么人才能发明这样的技术。看来荀彧这段时间经常出没于工坊,又和少府的工匠接触得太多,满脑子想的都是技术、技术,不知不觉间已经是满身铜臭。
刘巴有些担心,荀彧最后会不会和孙策一样,变成唯利是图的人?他不反对商人逐利,但荀彧身为执政,如果他的眼里只有利,那就是舍本求末了,朝政必然败坏。
刘巴咳嗽了一声,提醒荀彧。“令君,是谁发明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什么样的后果。吴会这些年来学术渐丰,可是比起中原来依然大有不如,当初调孙策任会稽太守正是希望他无人可用,现在有了这样的技术,吴会文化不昌的劣势反而成了优势,用不了几年,吴会的读书人就会多得惊人。如果他们都是研习圣人经典,推行德政王道,那还没什么问题。如果他们都像孙策一样研习百工之技,恐怕……”
刘巴没有再说下去,但脸上的神情已经表现得很明显。君子德风,小人德草,孙策本人就不喜欢经学,他在吴会主政怎么可能推行德政王道,他只会行霸道。
他是小霸王嘛。
荀彧深有同感,却不想附和刘巴。他心情很烦躁,这时候轻易发表意见容易有失误。他重新拿起一张文稿,强迫自己读文章。文章很长,展开来有一丈长,但文章的间距得当,看起来并不觉得拥挤,每列之间还用竖线隔开,一目了然,书法也很工整。荀彧看得很快,越看越高兴,最后竟笑出声来,拍案叫好。
“这文章好,说理清晰,文辞典雅。盛宪……”荀彧以指节叩案,沉吟片刻。“我想起来了,会稽盛宪章,我听孔文举提及过他,称他器量雅伟。咦,他怎么会做这样的文章?”
刘巴又好气又好笑。他就知道荀彧会喜欢这篇文章。论文武之辨,提倡文武并重,正是荀彧想说的,现在有人帮他说出来了,还复制了这么多份到处传发,无形中也是帮了他一个大忙。更何况是盛宪这样得到孔融称赞的名士执笔,影响力更大。
“令君是不是越来越觉得和孙策是知音,堪当神交?”刘巴调侃道。
荀彧笑了起来,心情莫名的大好,打趣道:“你不是说我邯郸学步嘛?既然已经学了,多学一步又何妨。这个技术我也用,早一天用,就能早一天赶上他,就算赶不上,也不会被他落下太远。”
刘巴摇摇头。“恐怕这次你还真学不了。”
“为何?”
“长安不缺读书人,缺的是黄承彦父女那样的读书人。从南阳木学堂回来的那些人水平都有限,做做事还行,让他们写文章,传播经验,恐怕什么也说不出来。各作坊敝帚自珍,是不会把经验外传的。少府的技术他们倒是想要,可是你舍得给么?”
荀彧脸上的笑容渐渐散去,幽幽地一声叹息。这么好的技术,难道只看着孙策用?他瞅瞅刘巴,忽然灵机一动。
“子初,你也做一篇文章吧。以你的文笔,一定不会弱于盛宪。”
刘巴眼神警惕。“做什么文章?”
“你精通经济,可以写写通经致用、经国济世嘛。”
“不写。”刘巴一甩袖子,起身就走,走到门口又停住,转身看着荀彧。“你不如走得更远一点,写法家的富国强兵吧。我想这可能才是你现在最想要的。”说着,哈哈大笑,扬长而去。
荀彧扬起手,想叫住刘巴,话到嘴边,他又咽了回去。他听得出刘巴的意思,刘巴不赞成他的做法,觉得他走得太远了,又要走回法家的老路上去了。他对此早有准备,只是没想到刘巴的反应会这么强烈。他原本以为刘巴能够理解他的呢。
看来天子研习荀氏学的事要暂时缓一缓了,荀子教出了两个法家弟子,荀氏学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法家,而法家是儒门的死敌,读儒家经典的人可以研习老子,可以研习庄子,甚至可以研究墨家学说,唯独不能沾染法家学说,否则便有文法吏的嫌疑。
荀彧想了想,突然灵机一动,嘴角露出一丝浅笑。“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这件事,非曹孟德不可。”他铺开一张纸,打开砚盒,放进两粒墨,注了两滴水,捏起研子,慢慢研起墨来,一边研墨一边打着腹稿。待墨研浓,他提起笔,一笔一划地写了起来。他写得不快,但是几乎没有停顿,一行行文字从笔下流淌而出,整篇文章一气呵成。
他将写好的文章放在一旁,又写了一封书信,这封信写得比那篇文章难,他不时的停下来思考,有时候还要抹掉一两行,费了大半天时间才写好,又仔细修改了一遍,再誊写清楚,连那篇文章一起收在一只青囊中,用细麻绳扎好口,封上封泥,趁着封泥未干盖上了自己的私印。
一切准备妥当,荀彧抬起头,东方微亮,一缕阳光越过墙头,照了进来,落在书案上。荀彧眯着眼睛,看着阳光,一时出神,半晌才惊醒过来,阳光已经消失。他匆匆起身出门,走下台阶,仰头而望。
天空依旧乌云笼罩,只是中间多了一条缝隙,被朝阳照得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