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为什么?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九幽中文网 www.jyzw.net,最快更新乱世栋梁最新章节!
午后,鄱阳城南码头依旧喧嚣,而街边大鲶彭食摊的生意依旧火爆,顾客在摊前排起长队,时不时有伙计打扮的年轻人领着提篮在食摊旁来来往往。
不远处的树下,站着几个人,其中两个是总角少年,一人是诨号“大鲇彭”的彭均,一人是刚到郡属交完鱼获的鱼梁吏李笠。
彭均看着自己的食摊开业以来每日都生意火爆,不住的傻笑,哈喇子溢出嘴角都忘了擦。
一旁,彭均的父亲彭仲夏笑得合不拢嘴,他见着自家不成器的幺子经营食摊居然有如此成就景,那叫一个开心。
“三郎啊,我活这么久,可从没见过做买卖能这般做的...”彭仲夏亲切的与李笠交谈,俩人仿佛世交的叔侄,关系密切得很。
然而彭仲夏之前并不认识李笠,甚至跟李家没有任何交情。
李笠同样一脸熟络的说:“彭伯,这都是大鲇有本事,我只是帮忙出个主意,算不得什么。”
“嗨,大鲇这孩子懂个什么!卖鱼都卖不好,若不是你出主意,出这个‘竹筒鱼饭’的主意,他还不知道要花家里多少钱!”
“彭伯这么说就不对了,大鲇一直很努力的,你看,卖鱼也不是卖得不错?那日我把许多黄芽丁拿到鱼市卖,卖许久都卖不出去多少,大鲇接过来,马上就卖得精光。”
“这说明什么,说明大鲇在鱼市人缘好!人家不信我这常客,却信他彭家老幺...说到底,还是彭伯人缘好、信誉高不是?”
没有那个当阿耶的不喜欢别人当众夸自己儿子好,没那个当儿子的不喜欢别人当自己阿耶的面夸自己能干。
李笠一番话,不但夸了“小彭”,连“老彭”连带着也夸了。
彭仲夏是鄱阳有名的鱼主,活了半辈子,经历了不知多少事,李笠一个少年,三言两语就说得‘老彭’笑眯眯,当然是李笠功夫了得。
这种三言两语间拍马屁且不显得突兀的“技能”,那一世闯社会的李笠已经几乎“点满”了,应付起‘老彭’绰绰有余,听得彭均不住挠头。
先前,彭仲夏听幺子说要开食摊,而且还是在城南码头附近开,卖什么‘竹筒鱼饭’,三文钱一份,他是不同意的。
那地段商家多,食肆、食摊多,想要赚钱哪里是那么容易的?
所以,彭仲夏认为儿子的想法太幼稚,至于背后出主意的那个李笠,也幼稚。
儿子想跟家里要些钱做本钱,他不给,结果儿子居然和那李笠一起凑钱,把食摊开起来了。
彭仲夏觉得儿子欠磨练,所以冷眼旁观,就等儿子的食摊经营不下去,乖乖回鱼市卖鱼。
结果食摊开业以来,生意日渐火爆,彭仲夏也专门去看过,震惊的同时觉得不过是‘几日鲜’,等竹筒鱼饭的新鲜劲过后,食摊就没什么指望了。
然而,食摊的生意持续火爆,以至于往来鄱阳码头的鱼主、船主及客商们,有认得他的,见面后都说:“你家大鲶出息了,竹筒鱼饭不错。”
一开始,彭仲夏还以为这是场面话,等儿子把账簿拿来给他看,再看看赚回来的一堆钱,彭仲夏才意识到,自己儿子真有本事了。
做阿耶的当然希望儿子有出息,如今儿子转了性,出息了,彭仲夏哪里能不高兴,当时就夸起儿子来。
彭均最想的就是得到父兄认可,如今靠着自己努力,做到了,心中别提有多高兴。
想到这里,彭均抹了一把嘴角,然后抓着李笠的手,由衷感激:“李郎,这可真是多亏了你啊!”
李笠见对方沾着口水的手就这么抓着自己,有些无奈,但也真为“创业成功”的彭均感到高兴:无论是现在还是后世,创业可不容易。
只要不是作奸犯科,那些努力奋斗的人们,无论从事什么行业,他认为都值得尊重。
所以,他不会像后世的某些“创业顾问”,打着帮创业者创业致富的名号,弄什么“品牌连锁加盟”,实际上却是要骗对方手里的血汗钱。
眼下,见着食摊生意火爆,李笠拍拍彭均的肩膀:“彭郎,你要好好干,争取把食摊做大,把买卖做大!”
彭均用力点头:“嗯!”
他没想到,这食摊的生意能够如此火爆,而李笠教的“绝招”,看来确实有用。
把竹筒当做容器,将鱼肉(黄芽丁)和米一起放到竹筒里煮熟,看上去很简单,但实际上一点也不简单。
因为米要提前泡过,煮得半熟,而“秘制配料”也要提前煎过,煎出香味,然后把米、配料和鱼肉(黄芽丁)一起放到竹筒里继续蒸熟。
如此一来,配料的香气、鱼肉的香味、竹子的清香混合在一起,能让人品尝出来,却不会混杂成怪味。
但最关键的一点是控制成本,鱼肉不能放太多,也不能太少,确保味道的前提下,控制成本,才能让三文钱一份的竹筒鱼饭有销路、有赚头。
李笠提供大量廉价的黄芽丁,然后教他如何控制成本,所以,他的食摊才可以做出物美价廉的竹筒鱼饭赚钱,而不是赔本赚吆喝。
竹筒鱼饭这种做法,别家想模仿,很容易学会,却做不到他这样的“成本控制”,所以,没有人可以做到他食摊竹筒鱼饭的物美价廉。
这一点,决定了在鄱阳城南码头,没有任何人可以和他的食摊打“价格战”,这就是李笠所说“独一份的买卖”。
当着各家店铺的面,把钱赚了,别人照着学还学不来!
。。。。。。
鱼市一隅,武祥在和鱼摊伙计清点货物,他带来的货物当然是鱼,都是黄澄澄的黄芽丁,个头不小。
旁边推车上的一桶桶黄芽丁,鱼摊按照约定的收购价,虽然比鱼市均价偏低,也能卖得数千钱。
这是武祥用排钩钓的黄芽丁,大概是两晚的鱼获,所以,仅就黄芽丁这鱼儿来说,他和李笠这段时间的收入是每三日得数千余钱。
有一日是路上消耗的时间,包括运鱼。
劳作三日所得,扣掉成本,也抵得上武祥家之前多年积蓄的大半。
这样的买卖很划算,但就是累,武祥和李笠白日捕鱼,为柳郎君捕想吃的鲢鱼,晚上放排钩钓黄芽丁,日夜都在湖上熬,又累又辛苦。
还得把鱼运到鄱水上游数十里外的鄱阳,每次到岸时,两人都累得腰酸背痛、双手无力。
毕竟,他俩连半丁的年纪都不到,成年人这么熬都不能熬太久。
所幸,如今手头有了钱,他俩就雇人摇船运鱼,花钱省力。
而李笠购买大量鱼钩,做成排钩,每组长二十丈,子钩上百,然后租给同村们,并传授用“取钩器”取鱼钩的手艺。
如此一来,让白石村渔民捕获的黄芽丁大增,武祥低价收购,一起运来鄱阳,卖给彭均的鱼摊。
这就是李笠想出来的赚钱法子,不是很复杂,却很有效,让武祥佩服不已。
他知道李笠帮彭均想了个赚钱的法子,就是卖竹筒鱼饭,专门用肉嫩刺少的黄芽丁做肉馅。
如今这食摊生意很好,武祥看了都觉得难以置信,随后疑问来了:
为什么李笠不自己开食摊、卖竹筒饭呢?
不需要在鄱阳码头,就在同样热闹的鄱口码头开食摊,那里也方便运鱼,离白石村也近,可李笠却不干。
武祥实在想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
“为什么?道理很简单,没那力气,就不要挑那担子。”
房间里,李笠又开始给武祥解惑,如今是晚上,他们在租住的“出租屋”休息,开始交流心得。
武祥不明白为何李笠不自己做食摊,李笠便把心中所想讲出来,也算是把人生的经验分享给伙伴。
彭均开食摊卖竹筒鱼饭,如今大获成功,获利最大的自然是彭均这个“创业者”,而李笠作为“创业顾问”,获利相比之下就小很多。
但李笠不后悔,这是他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做饮食,必须选在人气旺的路段,然后还能拿到位置(摊位或者店面),应付房东,应付黑白两道的各种变相索取(勒索)。
这都是隐形的成本,一般人意识不到,或者说不重视。
而这成本随时会变,和饮食店的生意火爆程度成正比,别的不说,若生意好,房东随时涨房价,涨幅搞不好比饮食店盈利的涨幅还要高。
李笠知道,鄱阳城南码头这地方寸土寸金,无论是官、吏还是豪强大户,都盯着这个聚宝盆,鄱口那里也是如此。
所以,在这种地方创业不是不行,可若是要站稳、占好位置,得有人脉,得有靠山。
这人脉、靠山是大还是小都无所谓,至少要有,让别人知道你不好欺负,出了事能够摆平。
人脉、靠山可以是朋友、世交,可以是宗族、姻亲,可以是官吏或者豪强大户,但这些他都没有。
食摊的生意火爆,说明他的创业方案没错,但没有人脉和靠山的他,能在别人觊觎之下守住这个食摊么?
不能。
所以,与其自己冒险创业,忙到头来给他人做嫁衣,还不如让家里有些实力的彭均去创业,他在一旁指导,收“指导费”,卖核心技术,然后交个朋友。
顺便搭顺风船,作为“金牌供应商”,为彭均提供黄芽丁,对方生意火爆,自己的鱼获也不愁卖,同样薄利多销。
毕竟彭均做出了“有多少收多少”的承诺,这对于没有水产销售渠道的李笠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更重要的是,彭均之父是有名的鱼主,亲戚多、朋友多,算是地头蛇,他可以通过和彭均打好关系,试着结交彭家这个‘人脉’。
武祥听了之后,恍然大悟,李笠说的道理,之前从没人跟他说过,但他很聪明,一听就懂。
却为李笠感到可惜:“寸鲩,那你要如何赚大钱呢?”
“这话,说的不对,是‘我们该如何赚大钱’。”李笠笑道,“按之前说好的,你帮我,帮我打渔,我就有时间去忙别的事情,也来个创业。”
武祥好奇道:“寸鲩,你要如何创业?”
“日后便见分晓。”李笠没有多说什么。
饮食业的利润,再高也高不到哪里去,而他既然要做,就得做暴利行业。
毕竟,作为吏家子,社会低,又无可靠宗亲帮衬,想要快速发家,只有靠暴利。
做暴利行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李笠却不觉得,因为他考察过实际情况,初步琢磨出一套可行性极高的赚钱办法。
这种赚钱办法,绝对没人想得到。
午后,鄱阳城南码头依旧喧嚣,而街边大鲶彭食摊的生意依旧火爆,顾客在摊前排起长队,时不时有伙计打扮的年轻人领着提篮在食摊旁来来往往。
不远处的树下,站着几个人,其中两个是总角少年,一人是诨号“大鲇彭”的彭均,一人是刚到郡属交完鱼获的鱼梁吏李笠。
彭均看着自己的食摊开业以来每日都生意火爆,不住的傻笑,哈喇子溢出嘴角都忘了擦。
一旁,彭均的父亲彭仲夏笑得合不拢嘴,他见着自家不成器的幺子经营食摊居然有如此成就景,那叫一个开心。
“三郎啊,我活这么久,可从没见过做买卖能这般做的...”彭仲夏亲切的与李笠交谈,俩人仿佛世交的叔侄,关系密切得很。
然而彭仲夏之前并不认识李笠,甚至跟李家没有任何交情。
李笠同样一脸熟络的说:“彭伯,这都是大鲇有本事,我只是帮忙出个主意,算不得什么。”
“嗨,大鲇这孩子懂个什么!卖鱼都卖不好,若不是你出主意,出这个‘竹筒鱼饭’的主意,他还不知道要花家里多少钱!”
“彭伯这么说就不对了,大鲇一直很努力的,你看,卖鱼也不是卖得不错?那日我把许多黄芽丁拿到鱼市卖,卖许久都卖不出去多少,大鲇接过来,马上就卖得精光。”
“这说明什么,说明大鲇在鱼市人缘好!人家不信我这常客,却信他彭家老幺...说到底,还是彭伯人缘好、信誉高不是?”
没有那个当阿耶的不喜欢别人当众夸自己儿子好,没那个当儿子的不喜欢别人当自己阿耶的面夸自己能干。
李笠一番话,不但夸了“小彭”,连“老彭”连带着也夸了。
彭仲夏是鄱阳有名的鱼主,活了半辈子,经历了不知多少事,李笠一个少年,三言两语就说得‘老彭’笑眯眯,当然是李笠功夫了得。
这种三言两语间拍马屁且不显得突兀的“技能”,那一世闯社会的李笠已经几乎“点满”了,应付起‘老彭’绰绰有余,听得彭均不住挠头。
先前,彭仲夏听幺子说要开食摊,而且还是在城南码头附近开,卖什么‘竹筒鱼饭’,三文钱一份,他是不同意的。
那地段商家多,食肆、食摊多,想要赚钱哪里是那么容易的?
所以,彭仲夏认为儿子的想法太幼稚,至于背后出主意的那个李笠,也幼稚。
儿子想跟家里要些钱做本钱,他不给,结果儿子居然和那李笠一起凑钱,把食摊开起来了。
彭仲夏觉得儿子欠磨练,所以冷眼旁观,就等儿子的食摊经营不下去,乖乖回鱼市卖鱼。
结果食摊开业以来,生意日渐火爆,彭仲夏也专门去看过,震惊的同时觉得不过是‘几日鲜’,等竹筒鱼饭的新鲜劲过后,食摊就没什么指望了。
然而,食摊的生意持续火爆,以至于往来鄱阳码头的鱼主、船主及客商们,有认得他的,见面后都说:“你家大鲶出息了,竹筒鱼饭不错。”
一开始,彭仲夏还以为这是场面话,等儿子把账簿拿来给他看,再看看赚回来的一堆钱,彭仲夏才意识到,自己儿子真有本事了。
做阿耶的当然希望儿子有出息,如今儿子转了性,出息了,彭仲夏哪里能不高兴,当时就夸起儿子来。
彭均最想的就是得到父兄认可,如今靠着自己努力,做到了,心中别提有多高兴。
想到这里,彭均抹了一把嘴角,然后抓着李笠的手,由衷感激:“李郎,这可真是多亏了你啊!”
李笠见对方沾着口水的手就这么抓着自己,有些无奈,但也真为“创业成功”的彭均感到高兴:无论是现在还是后世,创业可不容易。
只要不是作奸犯科,那些努力奋斗的人们,无论从事什么行业,他认为都值得尊重。
所以,他不会像后世的某些“创业顾问”,打着帮创业者创业致富的名号,弄什么“品牌连锁加盟”,实际上却是要骗对方手里的血汗钱。
眼下,见着食摊生意火爆,李笠拍拍彭均的肩膀:“彭郎,你要好好干,争取把食摊做大,把买卖做大!”
彭均用力点头:“嗯!”
他没想到,这食摊的生意能够如此火爆,而李笠教的“绝招”,看来确实有用。
把竹筒当做容器,将鱼肉(黄芽丁)和米一起放到竹筒里煮熟,看上去很简单,但实际上一点也不简单。
因为米要提前泡过,煮得半熟,而“秘制配料”也要提前煎过,煎出香味,然后把米、配料和鱼肉(黄芽丁)一起放到竹筒里继续蒸熟。
如此一来,配料的香气、鱼肉的香味、竹子的清香混合在一起,能让人品尝出来,却不会混杂成怪味。
但最关键的一点是控制成本,鱼肉不能放太多,也不能太少,确保味道的前提下,控制成本,才能让三文钱一份的竹筒鱼饭有销路、有赚头。
李笠提供大量廉价的黄芽丁,然后教他如何控制成本,所以,他的食摊才可以做出物美价廉的竹筒鱼饭赚钱,而不是赔本赚吆喝。
竹筒鱼饭这种做法,别家想模仿,很容易学会,却做不到他这样的“成本控制”,所以,没有人可以做到他食摊竹筒鱼饭的物美价廉。
这一点,决定了在鄱阳城南码头,没有任何人可以和他的食摊打“价格战”,这就是李笠所说“独一份的买卖”。
当着各家店铺的面,把钱赚了,别人照着学还学不来!
。。。。。。
鱼市一隅,武祥在和鱼摊伙计清点货物,他带来的货物当然是鱼,都是黄澄澄的黄芽丁,个头不小。
旁边推车上的一桶桶黄芽丁,鱼摊按照约定的收购价,虽然比鱼市均价偏低,也能卖得数千钱。
这是武祥用排钩钓的黄芽丁,大概是两晚的鱼获,所以,仅就黄芽丁这鱼儿来说,他和李笠这段时间的收入是每三日得数千余钱。
有一日是路上消耗的时间,包括运鱼。
劳作三日所得,扣掉成本,也抵得上武祥家之前多年积蓄的大半。
这样的买卖很划算,但就是累,武祥和李笠白日捕鱼,为柳郎君捕想吃的鲢鱼,晚上放排钩钓黄芽丁,日夜都在湖上熬,又累又辛苦。
还得把鱼运到鄱水上游数十里外的鄱阳,每次到岸时,两人都累得腰酸背痛、双手无力。
毕竟,他俩连半丁的年纪都不到,成年人这么熬都不能熬太久。
所幸,如今手头有了钱,他俩就雇人摇船运鱼,花钱省力。
而李笠购买大量鱼钩,做成排钩,每组长二十丈,子钩上百,然后租给同村们,并传授用“取钩器”取鱼钩的手艺。
如此一来,让白石村渔民捕获的黄芽丁大增,武祥低价收购,一起运来鄱阳,卖给彭均的鱼摊。
这就是李笠想出来的赚钱法子,不是很复杂,却很有效,让武祥佩服不已。
他知道李笠帮彭均想了个赚钱的法子,就是卖竹筒鱼饭,专门用肉嫩刺少的黄芽丁做肉馅。
如今这食摊生意很好,武祥看了都觉得难以置信,随后疑问来了:
为什么李笠不自己开食摊、卖竹筒饭呢?
不需要在鄱阳码头,就在同样热闹的鄱口码头开食摊,那里也方便运鱼,离白石村也近,可李笠却不干。
武祥实在想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
“为什么?道理很简单,没那力气,就不要挑那担子。”
房间里,李笠又开始给武祥解惑,如今是晚上,他们在租住的“出租屋”休息,开始交流心得。
武祥不明白为何李笠不自己做食摊,李笠便把心中所想讲出来,也算是把人生的经验分享给伙伴。
彭均开食摊卖竹筒鱼饭,如今大获成功,获利最大的自然是彭均这个“创业者”,而李笠作为“创业顾问”,获利相比之下就小很多。
但李笠不后悔,这是他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做饮食,必须选在人气旺的路段,然后还能拿到位置(摊位或者店面),应付房东,应付黑白两道的各种变相索取(勒索)。
这都是隐形的成本,一般人意识不到,或者说不重视。
而这成本随时会变,和饮食店的生意火爆程度成正比,别的不说,若生意好,房东随时涨房价,涨幅搞不好比饮食店盈利的涨幅还要高。
李笠知道,鄱阳城南码头这地方寸土寸金,无论是官、吏还是豪强大户,都盯着这个聚宝盆,鄱口那里也是如此。
所以,在这种地方创业不是不行,可若是要站稳、占好位置,得有人脉,得有靠山。
这人脉、靠山是大还是小都无所谓,至少要有,让别人知道你不好欺负,出了事能够摆平。
人脉、靠山可以是朋友、世交,可以是宗族、姻亲,可以是官吏或者豪强大户,但这些他都没有。
食摊的生意火爆,说明他的创业方案没错,但没有人脉和靠山的他,能在别人觊觎之下守住这个食摊么?
不能。
所以,与其自己冒险创业,忙到头来给他人做嫁衣,还不如让家里有些实力的彭均去创业,他在一旁指导,收“指导费”,卖核心技术,然后交个朋友。
顺便搭顺风船,作为“金牌供应商”,为彭均提供黄芽丁,对方生意火爆,自己的鱼获也不愁卖,同样薄利多销。
毕竟彭均做出了“有多少收多少”的承诺,这对于没有水产销售渠道的李笠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更重要的是,彭均之父是有名的鱼主,亲戚多、朋友多,算是地头蛇,他可以通过和彭均打好关系,试着结交彭家这个‘人脉’。
武祥听了之后,恍然大悟,李笠说的道理,之前从没人跟他说过,但他很聪明,一听就懂。
却为李笠感到可惜:“寸鲩,那你要如何赚大钱呢?”
“这话,说的不对,是‘我们该如何赚大钱’。”李笠笑道,“按之前说好的,你帮我,帮我打渔,我就有时间去忙别的事情,也来个创业。”
武祥好奇道:“寸鲩,你要如何创业?”
“日后便见分晓。”李笠没有多说什么。
饮食业的利润,再高也高不到哪里去,而他既然要做,就得做暴利行业。
毕竟,作为吏家子,社会低,又无可靠宗亲帮衬,想要快速发家,只有靠暴利。
做暴利行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李笠却不觉得,因为他考察过实际情况,初步琢磨出一套可行性极高的赚钱办法。
这种赚钱办法,绝对没人想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