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粮食危机(下)(1)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九幽中文网 www.jyzw.net,最快更新重生之宋武大帝最新章节!
李隽非常清楚他们的感受,心想不要说文天祥他们这个落后上千年的人,就是他这个现代人听到老友告诉他超级杂交稻在实验田里的亩产量突破1200公斤时还不是差点跳起来了。要是他不是来自现代社会,而是土生土长的宋代人,乍听之下肯定是头脑发热,套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叫“当机”了。
“李毕胡,你进来。”李隽冲外面喊道,一个中年人身穿朝服走了进来,就要行礼,李隽摇手道:“免了吧。这位是司农监的李毕胡,很喜欢研究农业技术,头脑不错,思路新颖,我把有关杂交稻的知识教给他了。宜中,你去广州带上李毕胡和他的助手,到海南岛去,派人给他,开出实验田,培养新品种水稻。这是大宋第一块杂交稻试验田,就叫大宋南江农场。”
李隽和中国“杂交稻之父”是至交好友,对中国杂交稻研究的历程非常清楚,袁教授最初提出杂交稻理论,需要雄蕊不育的水稻植株。为了寻找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植株,袁教授历时六年一朵花一朵花去排查,始终没有找到。最后来到海南岛,他的助手李必湖终于在南江农场一条山沟里找到这枚植株,取名叫“野败”。
野败的发现在杂交稻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突破了无法培养杂交稻品种的瓶颈,才把袁教授提出的理论变成了现实。
李隽非常清楚一个残酷的现实,那就是他根本无法进行实验室的研究,好在他得到袁教授的言传身教,对杂交稻的方方面面都熟稔于胸,知道结果,不用再重走袁教授走过的路,只要做好田间管理,培养好种子就行了。至于基因研究这些复杂的试验,还是让袁教授去伤脑筋吧。要不然,他的精力过旺,老是跳踢踏舞。
(按:我们都知道番茄好吃,谁又能想象第一个吃番茄的人是怀着必死的决心去尝试的。要是我们现代人再学第一个人那样怀着必死的决心去吃番茄,肯定会给人当成神经错乱,原因在于人们都知道番茄可以食用这一结果。李隽敢于在南宋推行杂交稻是因为他知道杂交稻的研究结果,不必再走袁教授曾经走过的路。)
李隽也清楚,由于时代的差距,技术水平的距离太大,要想把亩产量提高到现代产量估计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只要不是太差,取得比现有品种高得多的亩产量还是大有希望。
李隽严肃地道:“杂交稻一事,事关重大,一定要尽快进行。”
陈宜中和李毕胡齐道:“臣遵旨。”
李隽望着远方,怔怔地出神,思绪已经回到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亲身经历的朝鲜战争。志愿军的后勤本就很脆弱,再给美国飞机地毯式轰炸,无异于雪上加霜,给养很难运到前线。志愿军战士就靠炒面充饥,一把炒面一口雪。就是这样,炒面还没有多余的,还是定量的,志愿军战士饿了就只有吃雪块。朝鲜半岛的天气比中国寒冷,大冬天的,志愿军战士还身穿单衣,本就处在饥寒交迫中,雪块下肚融化,吸收了内脏的热量,体温骤降,死于冻饿的不在少数。据李隽的记忆,因冻饿而死在他怀里的战友不下二十个之多。
这是铁的教训,使李隽得出一个结论:一支优秀的军队不仅仅要有精良的装备、良好的训练、顽强的战斗意志、严明的纪律、处于领先地位的战略战术,还要有充足的后勤保障,一日三餐不缺,吃饱了才有力气打仗。
“一定要解决吃饭穿衣问题,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李隽暗暗下定决心,道:“不仅水稻可以通过杂交获得优良品种,就是猪马牛羊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优良品种,生长周期缩短。鉴于目前局势紧张,我决定还是在广州进行培育。这事,宜中切不可掉以轻心,别以为事情太小,不重视。这事的关系极大,你也知道在我朝很多贫穷的地方,有很多人从出生到死去,一辈子吃肉的次数也就那么几次,扳着手指头都数得过来。
“究其原因,朝庭施政有缺点固然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物资匮乏,没有快速生长的畜种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这事要是培育成功了,可以办养殖场,也可以推广给百姓家养,可以解决吃肉的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按:在过去,穷人穷得一生都吃不上几次肉的事情是确实存在的,决不是危言耸听。陈毅元帅曾经化装经过国民党封锁线,是坐轿了通过的。陈毅请轿夫吃肉,一个轿夫很高兴地告诉陈毅元帅这是他这辈子第二次吃肉。陈毅元帅就问他第一次吃肉是在什么时间,轿夫说是在十年前,是因为财主一时高兴赏了他一块肉吃。穷人的血泪史!!!!)
李隽对现代营养学很有了解,非常清楚营养结构对一个民族素质的提高有着何等重要的作用。完全可以想象得到,一个因物资匮乏而导致营养不良的民族,他的未来是什么样的。
在历史上,有一个特别奇怪的怪圈“越病越穷,越穷越病”,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老百姓没有足够的生活资源,营养结构不良,导致身体虚弱,想不病都不行。越是病,越是无法从事生产,也就无法获得足够的生活资源,才陷入这个怪圈中。李隽读史至此,一针见血地说“只要解决了营养问题,老百姓的身体健康了,也就解决了贫穷。”
李隽一向持充足的生活资源是一个民族整体素质提高的重要条件这一论调,有人反驳他,说他是拜金主义,物欲横流。李隽反驳说“拜金主义,物欲横流固然不对,但是,没有金钱,没有物欲就更不对了,因为你连起码的生活都难以保障,还谈什么高贵的理想。”
经过这几天的了解,因为连年战争造成的物资匮乏,老百姓生活之艰辛远远比他在史料中得到的资料更严重,他决心从现在做起,着手解决这一问题。
改变物种这种事情在宋朝还没有人听说,完全可以斥为“奇巧淫技”,文天祥等人是务实的政治家,非常清楚要是成功的话,带来的巨大好处,完全可以引起一场社会变革,才不会往这方面想。
只不过,李隽所言,文天祥等人认为过于迂阔,让人难以相信。仔细想想,未尝不是一条新思路,要是成功的话,将是功德无量,造福万千苍生的大好事,无论如何都值得一试,一齐道:“皇上圣明!皇上仁德盖世!就是三王五帝复生,也不过如此。”
明霞大师不停地喧佛号,以此来表达他的心情。
李隽非常清楚他们的感受,心想不要说文天祥他们这个落后上千年的人,就是他这个现代人听到老友告诉他超级杂交稻在实验田里的亩产量突破1200公斤时还不是差点跳起来了。要是他不是来自现代社会,而是土生土长的宋代人,乍听之下肯定是头脑发热,套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叫“当机”了。
“李毕胡,你进来。”李隽冲外面喊道,一个中年人身穿朝服走了进来,就要行礼,李隽摇手道:“免了吧。这位是司农监的李毕胡,很喜欢研究农业技术,头脑不错,思路新颖,我把有关杂交稻的知识教给他了。宜中,你去广州带上李毕胡和他的助手,到海南岛去,派人给他,开出实验田,培养新品种水稻。这是大宋第一块杂交稻试验田,就叫大宋南江农场。”
李隽和中国“杂交稻之父”是至交好友,对中国杂交稻研究的历程非常清楚,袁教授最初提出杂交稻理论,需要雄蕊不育的水稻植株。为了寻找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植株,袁教授历时六年一朵花一朵花去排查,始终没有找到。最后来到海南岛,他的助手李必湖终于在南江农场一条山沟里找到这枚植株,取名叫“野败”。
野败的发现在杂交稻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突破了无法培养杂交稻品种的瓶颈,才把袁教授提出的理论变成了现实。
李隽非常清楚一个残酷的现实,那就是他根本无法进行实验室的研究,好在他得到袁教授的言传身教,对杂交稻的方方面面都熟稔于胸,知道结果,不用再重走袁教授走过的路,只要做好田间管理,培养好种子就行了。至于基因研究这些复杂的试验,还是让袁教授去伤脑筋吧。要不然,他的精力过旺,老是跳踢踏舞。
(按:我们都知道番茄好吃,谁又能想象第一个吃番茄的人是怀着必死的决心去尝试的。要是我们现代人再学第一个人那样怀着必死的决心去吃番茄,肯定会给人当成神经错乱,原因在于人们都知道番茄可以食用这一结果。李隽敢于在南宋推行杂交稻是因为他知道杂交稻的研究结果,不必再走袁教授曾经走过的路。)
李隽也清楚,由于时代的差距,技术水平的距离太大,要想把亩产量提高到现代产量估计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只要不是太差,取得比现有品种高得多的亩产量还是大有希望。
李隽严肃地道:“杂交稻一事,事关重大,一定要尽快进行。”
陈宜中和李毕胡齐道:“臣遵旨。”
李隽望着远方,怔怔地出神,思绪已经回到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亲身经历的朝鲜战争。志愿军的后勤本就很脆弱,再给美国飞机地毯式轰炸,无异于雪上加霜,给养很难运到前线。志愿军战士就靠炒面充饥,一把炒面一口雪。就是这样,炒面还没有多余的,还是定量的,志愿军战士饿了就只有吃雪块。朝鲜半岛的天气比中国寒冷,大冬天的,志愿军战士还身穿单衣,本就处在饥寒交迫中,雪块下肚融化,吸收了内脏的热量,体温骤降,死于冻饿的不在少数。据李隽的记忆,因冻饿而死在他怀里的战友不下二十个之多。
这是铁的教训,使李隽得出一个结论:一支优秀的军队不仅仅要有精良的装备、良好的训练、顽强的战斗意志、严明的纪律、处于领先地位的战略战术,还要有充足的后勤保障,一日三餐不缺,吃饱了才有力气打仗。
“一定要解决吃饭穿衣问题,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李隽暗暗下定决心,道:“不仅水稻可以通过杂交获得优良品种,就是猪马牛羊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优良品种,生长周期缩短。鉴于目前局势紧张,我决定还是在广州进行培育。这事,宜中切不可掉以轻心,别以为事情太小,不重视。这事的关系极大,你也知道在我朝很多贫穷的地方,有很多人从出生到死去,一辈子吃肉的次数也就那么几次,扳着手指头都数得过来。
“究其原因,朝庭施政有缺点固然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物资匮乏,没有快速生长的畜种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这事要是培育成功了,可以办养殖场,也可以推广给百姓家养,可以解决吃肉的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按:在过去,穷人穷得一生都吃不上几次肉的事情是确实存在的,决不是危言耸听。陈毅元帅曾经化装经过国民党封锁线,是坐轿了通过的。陈毅请轿夫吃肉,一个轿夫很高兴地告诉陈毅元帅这是他这辈子第二次吃肉。陈毅元帅就问他第一次吃肉是在什么时间,轿夫说是在十年前,是因为财主一时高兴赏了他一块肉吃。穷人的血泪史!!!!)
李隽对现代营养学很有了解,非常清楚营养结构对一个民族素质的提高有着何等重要的作用。完全可以想象得到,一个因物资匮乏而导致营养不良的民族,他的未来是什么样的。
在历史上,有一个特别奇怪的怪圈“越病越穷,越穷越病”,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老百姓没有足够的生活资源,营养结构不良,导致身体虚弱,想不病都不行。越是病,越是无法从事生产,也就无法获得足够的生活资源,才陷入这个怪圈中。李隽读史至此,一针见血地说“只要解决了营养问题,老百姓的身体健康了,也就解决了贫穷。”
李隽一向持充足的生活资源是一个民族整体素质提高的重要条件这一论调,有人反驳他,说他是拜金主义,物欲横流。李隽反驳说“拜金主义,物欲横流固然不对,但是,没有金钱,没有物欲就更不对了,因为你连起码的生活都难以保障,还谈什么高贵的理想。”
经过这几天的了解,因为连年战争造成的物资匮乏,老百姓生活之艰辛远远比他在史料中得到的资料更严重,他决心从现在做起,着手解决这一问题。
改变物种这种事情在宋朝还没有人听说,完全可以斥为“奇巧淫技”,文天祥等人是务实的政治家,非常清楚要是成功的话,带来的巨大好处,完全可以引起一场社会变革,才不会往这方面想。
只不过,李隽所言,文天祥等人认为过于迂阔,让人难以相信。仔细想想,未尝不是一条新思路,要是成功的话,将是功德无量,造福万千苍生的大好事,无论如何都值得一试,一齐道:“皇上圣明!皇上仁德盖世!就是三王五帝复生,也不过如此。”
明霞大师不停地喧佛号,以此来表达他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