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5章 抽丝剥茧欲化蝶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
九幽中文网 www.jyzw.net,最快更新锦衣夜行最新章节!
如果能够依附于锦衣卫,对夏浔来说,也不失为一条光明的出路。
但是冯总旗一开口,夏浔就知道他在说谎,说谎并不要紧,要紧的是这个谎言隐藏着多大的秘密,如果这秘密不是他能承受的,一个不被允许知其底细却又不得不参与其秘的人能有什么下场?灭口而矣!
锦衣卫之前,差可与之比拟的类似组织只有汉武帝时的诏狱,那时候诏狱二十九所,羁押郡守、九卿等高官数百人,殃及十余万人,司隶校尉招摇过市,见者无不色变。但这诏狱并没有贯穿汉朝始终,后世人知之者甚少,而锦衣卫则不然,就算很不熟悉明朝历史的人,又有谁没听说过他们。
朱元璋是个有大智慧的人,他很清楚自己为什么要用重刑,也知道何时该收敛重刑,他利用锦衣卫把野心勃勃如宰相胡惟庸者、贪官污吏如驸马欧阳伦者、骄横狂妄如大将蓝玉者,乃至他认为对朱明天下有着重大威胁的权臣勋戚们杀个精光之后,就说:“吾当乱世刑不得不重,子孙们治平世,刑自当轻。”锦衣卫这头猛虎从此被他关进了笼子。
依照冯总旗的说法,锦衣卫并没有被削权,仅仅是皇上因百官不安才让他们化明为暗,这是朱元璋的风格吗?且不说朱元璋的我行我素、雷厉风行,任何一个皇帝,在涉及皇权与谋反的问题上,又岂会使用如此软弱的手段,派几条小鱼小虾偷偷摸摸地来搞侦察,甚至不得不大费周章地拉拢一个当地士绅来接近目标?这样荒唐的鬼话也只有一个真正的目不识丁的乡下人才会相信。
在后世史料中,从洪武二十九年朱元璋削夺锦衣卫大权,一直到永乐大帝重振锦衣卫,这段期间有关锦衣卫的记载是一片空白。如果锦衣卫真的是化明为暗,他们仍然拥有极大的权力,并且仍在暗中进行种种活动,就算行事隐秘,当世无人知晓,也不可能在后世得以公开的明朝档案资料中没有一丁半点的记载。
因此,夏浔得出结论:冯检校对他们的来历说的不尽不实,他们在青州的活动未必是合法的,更不可能是奉了圣旨。
紧接着,在去卸石棚寨的路上,张十三为了安夏浔之心,又诳他说此案并不涉及齐王,皇上之所以要秘密从事,是因为潭王朱梓因为舅哥谋反的事,怕受到牵连惩罚而**。皇上担心齐王朱步其八弟后尘,所以才吩咐锦衣卫秘密从事。
这一来,夏浔对他们的目的,也产生了深深的疑虑。因为好巧不巧的,他恰巧知道潭王自焚绝不是因为他的大舅哥谋反,就算全天下的人都不知道潭王的真正死因,诸王未必就不知道,朱元璋更是一定不会相信他自己公布的那番鬼话。
关于漳王朱梓之死,在官方说法中,是因为他的大舅哥于琥被人告发是宰相胡惟庸一党,潭王因此忧惧自尽。民间则另有一种说法,说朱梓的母亲也就是当今皇上的定妃娘娘,原本是陈友谅的皇后达兰,达兰有孕之后,才成为朱元璋的妃子,朱梓其实是天完帝国皇帝陈友谅的遗腹子,潭王知道了自己的真正身世,所以想要造反,皇帝派兵缉拿,朱梓不甘兵败受辱,这才自焚而死。
整个故事编得有鼻子有言,连达妃暗中嘱咐儿子为父报仇,朱梓积薪焚宫,大火起时如何于火中痛骂都情节都绘声绘色,如临其境。真难为了那些相信的百姓,就没有一个想起来这些细节旁人是怎么知道的?
朱元璋的定妃达兰的确是陈友谅的皇后,早在朱元璋制订的《大诰》里,就曾向天下臣民亲口承认过此事,他说:“朕在天下尚未平定时,攻城略地,与群雄并驱十四年,在军中从未妄夺一个妇人女子。唯有攻下武昌以后,因恼怒陈友谅屡屡起兵相犯,故夺其妾而归。”
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这个谣言颇具迷惑性,老百姓们并不了解这些皇子们的具体年龄以及他们具体由哪位皇妃所生,很多人信以为真,就算不信,他们也乐于传播。人们都有猎奇心理,越是荒诞不经的东西越有生命力,所以这种不靠谱的谣言传的也就越邪乎。
其实朱梓是在陈友谅身故之后又过了九七年才出生的,出生时间根本对不上,更何况他上边还有个同胞哥哥,他这个一母同胞的亲哥哥就是现如今就藩青州的齐王朱,陈友谅如果真有遗腹子,那也应该是他哥哥齐王而不是他潭王。
正因为潭王的两个版本的死因存在着正史和野史两个版本,所以后世的史学家们曾经对其进行过一番考证。研究结果令人大吃一惊:潭王是陈友谅遗腹子的这个谣言固然不可信,官方公布的死因同样是站不住脚的!
夏浔对八卦、猎奇的新闻很感兴趣,他当年恰巧看到过这篇分析文章,并且记住了那位学者考证的主要内容。
那位学者在文中先列举了他的理由,按照那位学者的说法,朱元璋固然心狠手辣,可那是对别人,对自己的儿子他却是非常袒护与宽容的,这从明初诸王的飞扬跋扈就可见一斑。
潭王的大舅哥被人告发是胡惟庸一党时,胡惟庸和主要涉案官员已经死了十年了,他那位大舅哥于琥在案发时不过是个宁夏卫指挥的小官儿,十年前他还未和潭王攀亲戚时官职更小,这样一个小官够资格参与胡惟庸造反?参予了的话又能有什么重大反迹?
最重要的是,朱元璋的亲生儿子会因为大舅子是叛党就吓到自杀?别忘了宰相李善长就是因为胡惟庸案垮台的,李善长被列为胡党重犯,全家七十多口只活下来四个人,这四个人就是李善长的次子李祺和媳妇还有他们所生的两个孩子。
原因是李家这个媳妇是朱元璋的女儿,所以朱元璋把自己的姑爷和两个外孙都给赦免了。姑爷他亲爹是叛党重犯,姑爷都可以免罪,亲生儿子他大舅哥是叛党,朱元璋又能把自己的儿子怎么样?何至于把一位亲王吓得仓惶自杀?
这个理由根本站不住脚。那位学者对大量的明朝官方案牍、地方府志等历史资料进行了广泛搜集,结果被他发现了一个重大事实,那就是潭王自焚是在洪武二十三年四月初一,而当时他的大舅哥于琥还没有案发,也就是说潭王朱梓因为大舅哥是胡党而恐惧自焚的时候,他那位大舅哥仍然好端端地在宁夏当指挥使,此时还没人告发他呢。
这就奇怪了,大舅哥还没出事,他的妹夫潭王老兄兴高采烈的自焚个什么劲儿?
这个最大的破绽,却因为当时的通讯条件和新闻传播效率,而被时人忽略了。官方不向你通报具体资料,你就无法掌握具体情况,这样一来官方在通报这两起案件时有意地含糊了两起案件的具体发案时间,结果就连当时的人也大多看不出问题。
有资格掌握到潭王自焚前后的这些情报资料的人本来就非常少,这非常少的一部人中有兴趣把这些资料综合起来进行一番分析并且看出其中蹊跷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剩下这少之又少的人又无一不是在朝廷中枢任职的官员,谁会活的不耐烦了把这些疑点向外张扬?因此潭王之死的官方说法不但瞒过了无数百姓,就是许多官吏士绅也都信以为真。
但是那位学者在查阅了大量档案、府志后,却发现了这个不容质疑的矛盾,当然,对于潭王朱梓的真正死因,那位学者并没有考证出来,只说这桩疑案的真正事实,只能长埋于浩翰历史当中了,但是他从情和理两方面做出的分析,完全推翻了明朝官方公布的答案,夏浔走的是从警之路,他分析问题比较理性,因此坚定地支持这位学者的考证。
其实在那位学者的考证文章中,还提及了告发于琥谋反的人身份的蹊跷,以及供词的漏洞百出,只是这已不在猎奇范围之内,夏浔也没细看。遗憾的是张十三已奄奄一息,夏浔没有把他发觉的这些问题一一与之对证,否则,或许他会从张十三口中,揭开那个千古之谜。
因为,潭王真正的死因,张十三恰恰是那少之又少的知情者之一,他是罗佥事的心腹,曾亲口听罗大人提及此事。。
是的,潭王的确不是因为他大舅哥牵涉到胡惟庸谋反案中而忧惧自杀的,他自杀的真正原因是秽乱宫廷。
潭王朱梓温文尔雅,相貌英俊,诗词歌赋,无所不精,在藩国内也很少有飞扬跋扈,滋扰地方的举动,所以名声极好,但是此人却有一点毛病,那就是风流好色。作为一个藩王,嗜好女色原也没有什么,只要他想,有的是绝色佳人让他受用,问题是这个风流种子色胆包天,连宫里的女人也敢勾搭。
潭王未曾就藩前就与不少宫女结下了孽缘,就藩后这位情种对她们仍然思念不已,所以常借朝觐之机回京与她们厮混,因为事机不密渐渐泄露了风声,被锦衣卫侦得,密呈于天子。宫女们从理论上来说都是皇帝的预备妃子,如此大逆不道之举,对极为重视封建礼法秩序的朱元璋来说,是不可饶恕的罪行,震怒之下,朱元璋下令,命锦衣卫密宣朱梓回京。
朱梓对自己犯下的罪过心知肚
如果能够依附于锦衣卫,对夏浔来说,也不失为一条光明的出路。
但是冯总旗一开口,夏浔就知道他在说谎,说谎并不要紧,要紧的是这个谎言隐藏着多大的秘密,如果这秘密不是他能承受的,一个不被允许知其底细却又不得不参与其秘的人能有什么下场?灭口而矣!
锦衣卫之前,差可与之比拟的类似组织只有汉武帝时的诏狱,那时候诏狱二十九所,羁押郡守、九卿等高官数百人,殃及十余万人,司隶校尉招摇过市,见者无不色变。但这诏狱并没有贯穿汉朝始终,后世人知之者甚少,而锦衣卫则不然,就算很不熟悉明朝历史的人,又有谁没听说过他们。
朱元璋是个有大智慧的人,他很清楚自己为什么要用重刑,也知道何时该收敛重刑,他利用锦衣卫把野心勃勃如宰相胡惟庸者、贪官污吏如驸马欧阳伦者、骄横狂妄如大将蓝玉者,乃至他认为对朱明天下有着重大威胁的权臣勋戚们杀个精光之后,就说:“吾当乱世刑不得不重,子孙们治平世,刑自当轻。”锦衣卫这头猛虎从此被他关进了笼子。
依照冯总旗的说法,锦衣卫并没有被削权,仅仅是皇上因百官不安才让他们化明为暗,这是朱元璋的风格吗?且不说朱元璋的我行我素、雷厉风行,任何一个皇帝,在涉及皇权与谋反的问题上,又岂会使用如此软弱的手段,派几条小鱼小虾偷偷摸摸地来搞侦察,甚至不得不大费周章地拉拢一个当地士绅来接近目标?这样荒唐的鬼话也只有一个真正的目不识丁的乡下人才会相信。
在后世史料中,从洪武二十九年朱元璋削夺锦衣卫大权,一直到永乐大帝重振锦衣卫,这段期间有关锦衣卫的记载是一片空白。如果锦衣卫真的是化明为暗,他们仍然拥有极大的权力,并且仍在暗中进行种种活动,就算行事隐秘,当世无人知晓,也不可能在后世得以公开的明朝档案资料中没有一丁半点的记载。
因此,夏浔得出结论:冯检校对他们的来历说的不尽不实,他们在青州的活动未必是合法的,更不可能是奉了圣旨。
紧接着,在去卸石棚寨的路上,张十三为了安夏浔之心,又诳他说此案并不涉及齐王,皇上之所以要秘密从事,是因为潭王朱梓因为舅哥谋反的事,怕受到牵连惩罚而**。皇上担心齐王朱步其八弟后尘,所以才吩咐锦衣卫秘密从事。
这一来,夏浔对他们的目的,也产生了深深的疑虑。因为好巧不巧的,他恰巧知道潭王自焚绝不是因为他的大舅哥谋反,就算全天下的人都不知道潭王的真正死因,诸王未必就不知道,朱元璋更是一定不会相信他自己公布的那番鬼话。
关于漳王朱梓之死,在官方说法中,是因为他的大舅哥于琥被人告发是宰相胡惟庸一党,潭王因此忧惧自尽。民间则另有一种说法,说朱梓的母亲也就是当今皇上的定妃娘娘,原本是陈友谅的皇后达兰,达兰有孕之后,才成为朱元璋的妃子,朱梓其实是天完帝国皇帝陈友谅的遗腹子,潭王知道了自己的真正身世,所以想要造反,皇帝派兵缉拿,朱梓不甘兵败受辱,这才自焚而死。
整个故事编得有鼻子有言,连达妃暗中嘱咐儿子为父报仇,朱梓积薪焚宫,大火起时如何于火中痛骂都情节都绘声绘色,如临其境。真难为了那些相信的百姓,就没有一个想起来这些细节旁人是怎么知道的?
朱元璋的定妃达兰的确是陈友谅的皇后,早在朱元璋制订的《大诰》里,就曾向天下臣民亲口承认过此事,他说:“朕在天下尚未平定时,攻城略地,与群雄并驱十四年,在军中从未妄夺一个妇人女子。唯有攻下武昌以后,因恼怒陈友谅屡屡起兵相犯,故夺其妾而归。”
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这个谣言颇具迷惑性,老百姓们并不了解这些皇子们的具体年龄以及他们具体由哪位皇妃所生,很多人信以为真,就算不信,他们也乐于传播。人们都有猎奇心理,越是荒诞不经的东西越有生命力,所以这种不靠谱的谣言传的也就越邪乎。
其实朱梓是在陈友谅身故之后又过了九七年才出生的,出生时间根本对不上,更何况他上边还有个同胞哥哥,他这个一母同胞的亲哥哥就是现如今就藩青州的齐王朱,陈友谅如果真有遗腹子,那也应该是他哥哥齐王而不是他潭王。
正因为潭王的两个版本的死因存在着正史和野史两个版本,所以后世的史学家们曾经对其进行过一番考证。研究结果令人大吃一惊:潭王是陈友谅遗腹子的这个谣言固然不可信,官方公布的死因同样是站不住脚的!
夏浔对八卦、猎奇的新闻很感兴趣,他当年恰巧看到过这篇分析文章,并且记住了那位学者考证的主要内容。
那位学者在文中先列举了他的理由,按照那位学者的说法,朱元璋固然心狠手辣,可那是对别人,对自己的儿子他却是非常袒护与宽容的,这从明初诸王的飞扬跋扈就可见一斑。
潭王的大舅哥被人告发是胡惟庸一党时,胡惟庸和主要涉案官员已经死了十年了,他那位大舅哥于琥在案发时不过是个宁夏卫指挥的小官儿,十年前他还未和潭王攀亲戚时官职更小,这样一个小官够资格参与胡惟庸造反?参予了的话又能有什么重大反迹?
最重要的是,朱元璋的亲生儿子会因为大舅子是叛党就吓到自杀?别忘了宰相李善长就是因为胡惟庸案垮台的,李善长被列为胡党重犯,全家七十多口只活下来四个人,这四个人就是李善长的次子李祺和媳妇还有他们所生的两个孩子。
原因是李家这个媳妇是朱元璋的女儿,所以朱元璋把自己的姑爷和两个外孙都给赦免了。姑爷他亲爹是叛党重犯,姑爷都可以免罪,亲生儿子他大舅哥是叛党,朱元璋又能把自己的儿子怎么样?何至于把一位亲王吓得仓惶自杀?
这个理由根本站不住脚。那位学者对大量的明朝官方案牍、地方府志等历史资料进行了广泛搜集,结果被他发现了一个重大事实,那就是潭王自焚是在洪武二十三年四月初一,而当时他的大舅哥于琥还没有案发,也就是说潭王朱梓因为大舅哥是胡党而恐惧自焚的时候,他那位大舅哥仍然好端端地在宁夏当指挥使,此时还没人告发他呢。
这就奇怪了,大舅哥还没出事,他的妹夫潭王老兄兴高采烈的自焚个什么劲儿?
这个最大的破绽,却因为当时的通讯条件和新闻传播效率,而被时人忽略了。官方不向你通报具体资料,你就无法掌握具体情况,这样一来官方在通报这两起案件时有意地含糊了两起案件的具体发案时间,结果就连当时的人也大多看不出问题。
有资格掌握到潭王自焚前后的这些情报资料的人本来就非常少,这非常少的一部人中有兴趣把这些资料综合起来进行一番分析并且看出其中蹊跷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剩下这少之又少的人又无一不是在朝廷中枢任职的官员,谁会活的不耐烦了把这些疑点向外张扬?因此潭王之死的官方说法不但瞒过了无数百姓,就是许多官吏士绅也都信以为真。
但是那位学者在查阅了大量档案、府志后,却发现了这个不容质疑的矛盾,当然,对于潭王朱梓的真正死因,那位学者并没有考证出来,只说这桩疑案的真正事实,只能长埋于浩翰历史当中了,但是他从情和理两方面做出的分析,完全推翻了明朝官方公布的答案,夏浔走的是从警之路,他分析问题比较理性,因此坚定地支持这位学者的考证。
其实在那位学者的考证文章中,还提及了告发于琥谋反的人身份的蹊跷,以及供词的漏洞百出,只是这已不在猎奇范围之内,夏浔也没细看。遗憾的是张十三已奄奄一息,夏浔没有把他发觉的这些问题一一与之对证,否则,或许他会从张十三口中,揭开那个千古之谜。
因为,潭王真正的死因,张十三恰恰是那少之又少的知情者之一,他是罗佥事的心腹,曾亲口听罗大人提及此事。。
是的,潭王的确不是因为他大舅哥牵涉到胡惟庸谋反案中而忧惧自杀的,他自杀的真正原因是秽乱宫廷。
潭王朱梓温文尔雅,相貌英俊,诗词歌赋,无所不精,在藩国内也很少有飞扬跋扈,滋扰地方的举动,所以名声极好,但是此人却有一点毛病,那就是风流好色。作为一个藩王,嗜好女色原也没有什么,只要他想,有的是绝色佳人让他受用,问题是这个风流种子色胆包天,连宫里的女人也敢勾搭。
潭王未曾就藩前就与不少宫女结下了孽缘,就藩后这位情种对她们仍然思念不已,所以常借朝觐之机回京与她们厮混,因为事机不密渐渐泄露了风声,被锦衣卫侦得,密呈于天子。宫女们从理论上来说都是皇帝的预备妃子,如此大逆不道之举,对极为重视封建礼法秩序的朱元璋来说,是不可饶恕的罪行,震怒之下,朱元璋下令,命锦衣卫密宣朱梓回京。
朱梓对自己犯下的罪过心知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