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人心变易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
九幽中文网 www.jyzw.net,最快更新我在现代留过学最新章节!
赵煦从迎阳门下听政回到福宁殿。
今日听政是枢密院入奏,也没什么大事,只是枢密院请依仁庙故事,给赐宗室已转外官之人财帛。
这个事情,被两宫打了个哈哈,就给拖了过去。
毕竟,两宫昨日才下诏,让三省有司,商定大行皇帝封桩钱的取用条贯。
今天,就支用封桩钱来赏赐给那些已经脱离了宗籍在五服外的所谓宗室?
那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无论是太皇太后,还是向太后,都是要面子的人。
绝不会干这种自食其言的事情。
加上,赵煦在旁边,一脸疑问的样子,也让两宫不会对封桩钱轻举妄动。
所以,回到福宁殿的赵煦很开心。
因为在他的上上辈子,太皇太后在花钱收买人心上,从来都很舍得。
尤其是赐给那些已经被王安石开革了宗籍的亲戚们财帛上,特别大方。
仅仅是元祐四年一年,就赐给了十几万贯!
就好像钱是大风刮来的一样。
而现在,那样的事情,或许还会出现,但不可能那么频繁和简单了。
心情不错的赵煦,在回到福宁殿后,吃了一盏冯景从御厨带来的蜜水。
嗯,昨天,冯景就已经正式从入内内侍省除授了最新的差遣。
皇帝殿祗候。
从此他正式继续担任赵煦身边的亲近内臣,继续照顾赵煦的饮食起居。
上上辈子,这个差遣是属于那位保慈宫祗候老宗元的。
“大家……”看着赵煦喝完蜜水,冯景低着头,小声的汇报着:“臣方才在御厨,听人说起,司马相公似乎已经到了汴京!”
“哦……”赵煦点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
冯景继续小心翼翼的报告着:“据说,司马相公在金明池外的官道,被军民给围了起来……”
“汴京百姓,皆呼:公无归洛,留相天子,活百姓!”
“据说最终,甚至引得数千人围观,场面喧哗到惊动了开封府的铺兵……”
“善!”赵煦微笑着颔首。
司马光在洛阳修书十五年。
十五年间,除了修书外,只做一件事情——非议新法,陈说废除新法。
舍此之外,其他一切皆不谈,其他一切皆推辞。
迄今,司马光已经至少婉拒了赵煦父皇六七次的执政任命。
而他每上一次书,汴京的小报就报道一次,他每拒绝一次天子任命,汴京就沸腾一次。
十五年下来,司马光的人望已经养到了天下瞩目,万方敬仰的程度。
除了君权,已经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将他再拒之门外。
这就是大势!
也是人心所向!
自熙宁元年,王安石上《本朝百年无事劄子》,吹响变法的号角以来,王安石和他的新法一系,已经占据了国朝朝堂十九年。
将反对者统统赶出朝堂,更是已经过去了十五年。
这过去的十五年,新法固然成绩斐然。
特别是在财政上,完全扭转了大宋的财政赤字。
每年国库都有大量盈余。
赵煦的父皇,在大内建的那五十二個封桩库就是最好的证据。
然而,凡事有利就有憋。
新法也不是全部都是好的。
很多法令和政策,都是仓促推出来的,没有经过全面讨论和论证,匆匆忙忙的就上马了。
推行的过程里,也出现过很多简单粗暴的案例。
所以,很多反对者的意见,不是没有道理的。
譬如青苗法在很多地方,就成为了一种摊派。
百姓借也得借,不借也得借。
自然是怨声载道,怨气冲天!
保甲法在承平日久的江南地方,闹得鸡飞狗跳。
保马法在京西东路,搞得地方上大批大批百姓破产。
但这些其实都还好。
因为,只要汴京不动,地方上闹得再怎么沸沸扬扬。
只要朝廷有钱,只要国库充盈,问题都不大。
毕竟,各地的主客户们,只要还能吃饱饭。
他们就翻不了天!
可问题在于,市易法、均输法和免行法,直接冲击了整个汴京。
上上下下,没有人不受到冲击和波及。
这三部法令,是一个组合拳。
其中心思想就是:这些钱,你们(贵族大户商贾)把握不住,还是我(朝廷)来!
设想是不错,就是执行过程中难免走样。
特别是市易法、均输法,都和青苗法一样,从最初设想的解决问题,变成了制造问题。
很快有司官员们就不仅仅从大商贾、大贵族嘴里夺食。
还从中下层的小商贾、小作坊主嘴里抢食。
甚至,一些官员为了政绩,强行摊派。
百分之二十利息的贷款,商户们借也得借,不借也得借的事情,发生过无数次。
而在汴京的各大场务里,商户们被强迫着租佃官府的商铺、库房,甚至被逼着去买官府的原料、货物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这谁受得了?
要知道,汴京可是一个市民城市。
一个完全脱离了农业生产,一个完全依靠市民经济和手工业制造的超级城市。
现在,朝廷一刀一刀砍下来,每一刀都砍在了无数人的大动脉上。
这些人又不是树上的鸟雀,被人捅了窝都不敢反抗。
就算是树上的鸟雀,有人拿着竹竿捅了它的窝,它也会飞来飞去,叽叽喳喳的骂骂咧咧,甚至在人的头上拉翔抗议啊。
在现代留学十年。
赵煦跟着自己的老师,翻阅、查证了无数史料,也看了无数私人笔记的案例和后人的研究。
所以,赵煦知道的。
司马光入朝,旧党上台,是人心所向,是大势所趋。
这一点,甚至就是如今在都堂上的新法干将们,也都是心知肚明的。
冯景看着自己眼前的天子,那张微笑着的小脸。
他知道的,这位少主有自己的想法。
而且这位少主的想法,他难以揣测。
只能是低下头去,小声的问道:“大家,这样说来,司马相公马上就能入都堂了?”
赵煦微笑着摇摇头:“早得很!”
虽然庆历兴学运动和伴随的古文复兴运动,让大宋文坛,完全的彻底的抛弃了汉唐旧儒们的训诂注疏与经义。
可儒家思想的内核没变。
就算是赵煦登基,不也要五辞三让?
何况是司马光这样一个大臣?
再说了,司马光资序不足啊!
他的寄禄官,虽然已经升到了太中大夫,但这个寄禄官官阶,完全是因为在洛阳做了十五年的留守西京御史台和提举崇福宫来的。
想要被拜为执政甚至是宰相。
司马光还缺一个至关重要的知州资序。
他需要去做一任知州。
至少是名义上,被除授为一个重要地方的知州。
只有这样,他才有资格,被拜宰执!
冯景咽了咽口水,问道:“司马相公不会马上入朝?”
“谁知道呢?”赵煦意味深长的看了一眼冯景:“司马公,是大行皇帝托孤顾命的师保!”
“是国朝有数的文华上科,天下士人的楷模!”
“便是我也要以礼相待!”
“如此人物,若不能入都堂,拜为宰执,天下人肯定会失望的!”
冯景深深的低下头去,再也不敢试探赵煦的口风。
赵煦心里笑了一声。
对这些内臣们,时时刻刻都在想着试探风向,总想着投机的心思,赵煦心里面和镜子一样敞亮。
而且……
何止是内臣是这个样子啊!
赵煦扭头看向宣平坊御史台的方向。
他知道的!
很可能就在此时此刻,就在现在,御史台里的乌鸦们,就应该已经飞到了树梢上,正在观望风向。
投机!
官员的天性,也是人性。
就像那个熙宁变法时代,被天下人口诛笔伐的邓绾所言:笑骂由他笑骂,好官我自为之。
……
尚书新省,都堂令厅上。
昨日的欢快气氛,已经消失无踪。
现在,从章惇到李清臣再到张璪,三位三省执政的脸上,都挂着浓浓不安。
司马光,入京了!
这个消息,就像晴天霹雳,打在整个都堂里。
打的每一个执政,摇摇晃晃。
司马光!司马君实!司马十二!
人的名,树的影啊!
人还未见到,仅仅是其抵达京师的这个消息的冲击波,就已经让人摇摇欲坠,内心惶恐不安。
那可是司马光!
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
在洛阳反对了新法十五年,始终如一的司马光!
人品道德,天下无双,才望学识,几乎无人能及的司马光!
一直以来,能做司马光对手的。
只有如今隐居江宁的荆国公!
在坐执政,在司马光面前,不过是晚辈,是后世,是幸进少年!
根本不够看!
何况,伴随着司马光抵京的消息。
还有一个让所有人都坐立难安的消息。
司马光抵京,还未入城,就在官道上被数千人围观。
根据开封府的报告,无数人都在官道上,围着司马光的马,哭着喊着,要让他留下来,不让他回洛阳。
据说,司马相公的呼喊声,一直从金明池持续到汴京外城的新郑门。
一路上,司马光都是被数千的百姓簇拥着、拥戴着。
据说入城后,连城门卫兵、开封府的铺兵、左右都巡检的胥吏,都跑去围观和拥戴。
这就是人望!
也是人心所向!
在这种浪潮下,都堂上的每一个执政都知道。
他们无力对抗!
因为,这样的情况,历史上发生过。
东晋的谢安!
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
当人心,开始转移,当汴京百姓开始拥戴一个旧党大臣。
现在,哪怕是最坚定的新法支持者,也开始心灰意冷,开始沮丧落魄。
赵煦从迎阳门下听政回到福宁殿。
今日听政是枢密院入奏,也没什么大事,只是枢密院请依仁庙故事,给赐宗室已转外官之人财帛。
这个事情,被两宫打了个哈哈,就给拖了过去。
毕竟,两宫昨日才下诏,让三省有司,商定大行皇帝封桩钱的取用条贯。
今天,就支用封桩钱来赏赐给那些已经脱离了宗籍在五服外的所谓宗室?
那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无论是太皇太后,还是向太后,都是要面子的人。
绝不会干这种自食其言的事情。
加上,赵煦在旁边,一脸疑问的样子,也让两宫不会对封桩钱轻举妄动。
所以,回到福宁殿的赵煦很开心。
因为在他的上上辈子,太皇太后在花钱收买人心上,从来都很舍得。
尤其是赐给那些已经被王安石开革了宗籍的亲戚们财帛上,特别大方。
仅仅是元祐四年一年,就赐给了十几万贯!
就好像钱是大风刮来的一样。
而现在,那样的事情,或许还会出现,但不可能那么频繁和简单了。
心情不错的赵煦,在回到福宁殿后,吃了一盏冯景从御厨带来的蜜水。
嗯,昨天,冯景就已经正式从入内内侍省除授了最新的差遣。
皇帝殿祗候。
从此他正式继续担任赵煦身边的亲近内臣,继续照顾赵煦的饮食起居。
上上辈子,这个差遣是属于那位保慈宫祗候老宗元的。
“大家……”看着赵煦喝完蜜水,冯景低着头,小声的汇报着:“臣方才在御厨,听人说起,司马相公似乎已经到了汴京!”
“哦……”赵煦点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
冯景继续小心翼翼的报告着:“据说,司马相公在金明池外的官道,被军民给围了起来……”
“汴京百姓,皆呼:公无归洛,留相天子,活百姓!”
“据说最终,甚至引得数千人围观,场面喧哗到惊动了开封府的铺兵……”
“善!”赵煦微笑着颔首。
司马光在洛阳修书十五年。
十五年间,除了修书外,只做一件事情——非议新法,陈说废除新法。
舍此之外,其他一切皆不谈,其他一切皆推辞。
迄今,司马光已经至少婉拒了赵煦父皇六七次的执政任命。
而他每上一次书,汴京的小报就报道一次,他每拒绝一次天子任命,汴京就沸腾一次。
十五年下来,司马光的人望已经养到了天下瞩目,万方敬仰的程度。
除了君权,已经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将他再拒之门外。
这就是大势!
也是人心所向!
自熙宁元年,王安石上《本朝百年无事劄子》,吹响变法的号角以来,王安石和他的新法一系,已经占据了国朝朝堂十九年。
将反对者统统赶出朝堂,更是已经过去了十五年。
这过去的十五年,新法固然成绩斐然。
特别是在财政上,完全扭转了大宋的财政赤字。
每年国库都有大量盈余。
赵煦的父皇,在大内建的那五十二個封桩库就是最好的证据。
然而,凡事有利就有憋。
新法也不是全部都是好的。
很多法令和政策,都是仓促推出来的,没有经过全面讨论和论证,匆匆忙忙的就上马了。
推行的过程里,也出现过很多简单粗暴的案例。
所以,很多反对者的意见,不是没有道理的。
譬如青苗法在很多地方,就成为了一种摊派。
百姓借也得借,不借也得借。
自然是怨声载道,怨气冲天!
保甲法在承平日久的江南地方,闹得鸡飞狗跳。
保马法在京西东路,搞得地方上大批大批百姓破产。
但这些其实都还好。
因为,只要汴京不动,地方上闹得再怎么沸沸扬扬。
只要朝廷有钱,只要国库充盈,问题都不大。
毕竟,各地的主客户们,只要还能吃饱饭。
他们就翻不了天!
可问题在于,市易法、均输法和免行法,直接冲击了整个汴京。
上上下下,没有人不受到冲击和波及。
这三部法令,是一个组合拳。
其中心思想就是:这些钱,你们(贵族大户商贾)把握不住,还是我(朝廷)来!
设想是不错,就是执行过程中难免走样。
特别是市易法、均输法,都和青苗法一样,从最初设想的解决问题,变成了制造问题。
很快有司官员们就不仅仅从大商贾、大贵族嘴里夺食。
还从中下层的小商贾、小作坊主嘴里抢食。
甚至,一些官员为了政绩,强行摊派。
百分之二十利息的贷款,商户们借也得借,不借也得借的事情,发生过无数次。
而在汴京的各大场务里,商户们被强迫着租佃官府的商铺、库房,甚至被逼着去买官府的原料、货物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这谁受得了?
要知道,汴京可是一个市民城市。
一个完全脱离了农业生产,一个完全依靠市民经济和手工业制造的超级城市。
现在,朝廷一刀一刀砍下来,每一刀都砍在了无数人的大动脉上。
这些人又不是树上的鸟雀,被人捅了窝都不敢反抗。
就算是树上的鸟雀,有人拿着竹竿捅了它的窝,它也会飞来飞去,叽叽喳喳的骂骂咧咧,甚至在人的头上拉翔抗议啊。
在现代留学十年。
赵煦跟着自己的老师,翻阅、查证了无数史料,也看了无数私人笔记的案例和后人的研究。
所以,赵煦知道的。
司马光入朝,旧党上台,是人心所向,是大势所趋。
这一点,甚至就是如今在都堂上的新法干将们,也都是心知肚明的。
冯景看着自己眼前的天子,那张微笑着的小脸。
他知道的,这位少主有自己的想法。
而且这位少主的想法,他难以揣测。
只能是低下头去,小声的问道:“大家,这样说来,司马相公马上就能入都堂了?”
赵煦微笑着摇摇头:“早得很!”
虽然庆历兴学运动和伴随的古文复兴运动,让大宋文坛,完全的彻底的抛弃了汉唐旧儒们的训诂注疏与经义。
可儒家思想的内核没变。
就算是赵煦登基,不也要五辞三让?
何况是司马光这样一个大臣?
再说了,司马光资序不足啊!
他的寄禄官,虽然已经升到了太中大夫,但这个寄禄官官阶,完全是因为在洛阳做了十五年的留守西京御史台和提举崇福宫来的。
想要被拜为执政甚至是宰相。
司马光还缺一个至关重要的知州资序。
他需要去做一任知州。
至少是名义上,被除授为一个重要地方的知州。
只有这样,他才有资格,被拜宰执!
冯景咽了咽口水,问道:“司马相公不会马上入朝?”
“谁知道呢?”赵煦意味深长的看了一眼冯景:“司马公,是大行皇帝托孤顾命的师保!”
“是国朝有数的文华上科,天下士人的楷模!”
“便是我也要以礼相待!”
“如此人物,若不能入都堂,拜为宰执,天下人肯定会失望的!”
冯景深深的低下头去,再也不敢试探赵煦的口风。
赵煦心里笑了一声。
对这些内臣们,时时刻刻都在想着试探风向,总想着投机的心思,赵煦心里面和镜子一样敞亮。
而且……
何止是内臣是这个样子啊!
赵煦扭头看向宣平坊御史台的方向。
他知道的!
很可能就在此时此刻,就在现在,御史台里的乌鸦们,就应该已经飞到了树梢上,正在观望风向。
投机!
官员的天性,也是人性。
就像那个熙宁变法时代,被天下人口诛笔伐的邓绾所言:笑骂由他笑骂,好官我自为之。
……
尚书新省,都堂令厅上。
昨日的欢快气氛,已经消失无踪。
现在,从章惇到李清臣再到张璪,三位三省执政的脸上,都挂着浓浓不安。
司马光,入京了!
这个消息,就像晴天霹雳,打在整个都堂里。
打的每一个执政,摇摇晃晃。
司马光!司马君实!司马十二!
人的名,树的影啊!
人还未见到,仅仅是其抵达京师的这个消息的冲击波,就已经让人摇摇欲坠,内心惶恐不安。
那可是司马光!
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
在洛阳反对了新法十五年,始终如一的司马光!
人品道德,天下无双,才望学识,几乎无人能及的司马光!
一直以来,能做司马光对手的。
只有如今隐居江宁的荆国公!
在坐执政,在司马光面前,不过是晚辈,是后世,是幸进少年!
根本不够看!
何况,伴随着司马光抵京的消息。
还有一个让所有人都坐立难安的消息。
司马光抵京,还未入城,就在官道上被数千人围观。
根据开封府的报告,无数人都在官道上,围着司马光的马,哭着喊着,要让他留下来,不让他回洛阳。
据说,司马相公的呼喊声,一直从金明池持续到汴京外城的新郑门。
一路上,司马光都是被数千的百姓簇拥着、拥戴着。
据说入城后,连城门卫兵、开封府的铺兵、左右都巡检的胥吏,都跑去围观和拥戴。
这就是人望!
也是人心所向!
在这种浪潮下,都堂上的每一个执政都知道。
他们无力对抗!
因为,这样的情况,历史上发生过。
东晋的谢安!
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
当人心,开始转移,当汴京百姓开始拥戴一个旧党大臣。
现在,哪怕是最坚定的新法支持者,也开始心灰意冷,开始沮丧落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