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神秘易经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
九幽中文网 www.jyzw.net,最快更新文物贩子在唐朝最新章节!
易,本意乃是变化。上古三代夏、商、周,每代各有自己的易经,均是讲述阴阳变化,用以占卜求筮。三代之易,名称各不相同。夏代称为《连山》,商代称为《归藏》,而周代就直称之为《易》。夏、商两代的易经,早已失传。后世人所见到的易经,只有周代之《易》,故也称之为《周易》。
这次郑家发现的这函《归藏》,是在整理藏书楼中旧书时,在箱底发现的。原书是两卷竹简,装在一个古旧的书函之中。因为外边的木函封闭甚严,因此打开时,竹简上的字迹尚未漫污,依然清晰可读。
郑知与郑行第一时间看到了这套古易经,经上并未标注书名。但经过二人通鉴分析,初步认为,这套古易经极有可能就是真正的商代《归藏》。郑家藏书楼藏书的历史,上溯可至秦汉之时。这套《归藏》是何时所藏,来历渊源,却是不可察考了。
《归藏》复见,实在是一件大事。此前也有人说内府之中,也藏有《归藏》十三卷,但世人均是无缘得见。且据称那套《归藏》是后人注本,是否为真,亦存怀疑。郑家二老反复研读手中古本,再以《周易》相参照,虽然爻词大异,序列变化,但内旨一脉相承。尤其此易经起于“坤”卦,用七、八不用六、九,更与古书所传相契,这才断定必是真品无疑。
之后二老便匆匆收拾一番,将《归藏》及其他古籍抄本一并携至范阳,欲与崔三醉及卢鸿共研《归藏》,希冀有所心得。
《易》向为百经之首,记述的乃是天地阴阳变化之学,历来均有一层神秘色彩。而这世间未见的商代《连藏》,更是引起了诸人的极大兴趣。
郑家三老、崔三醉、卢鸿五人,集于书院一间小室之内,共同研究这两卷《归藏》十几天,只是众人心头的疑惑,却是越来越浓。
众人现在都已经相信,这本《归藏》必是真本无疑。郑知郑行曾亲见原本,绝无造假欺世的可能;何况众人都是侵淫经籍已久,对《周易》都有极深入的见识。眼前这本《归藏》,爻义深奥,词旨古朴,绝不可能是凭空造假能造得出来的。
但越是证明了这本《归藏》的真实性,众人心中的疑虑就越深。除了如何解释《归藏》的词义章句外,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归藏》与《周易》的关系?二者孰是孰非?
就拿最常用的卜筮之事来说,同样起卦,但在解卦时《归藏》与《周易》经常有截然不同的卦词和爻词。此时应该以何为据,肯定哪一个,否定哪一个?两本易经之间的矛盾之处,便成为众人混乱的最大根源。
卢鸿在前世记忆中对于易经,尤其是预测占卜等等神秘说法,一直是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但当穿越事件真实地发生在自己身上之后,他的整个观点无疑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虽然在此之前,他并未深刻地思考过这类问题,但这本《归藏》的出现,以及这十几天来众人坐而论《易》的结果,使他对《易》中隐含世间至理的思考越来越深入,也越来越混乱。
当最后众人只达成一些阶段性成果,而无法取得突破进展的时候,卢鸿提议将研究告一段落。卢鸿的建议是,如此博大精深的易理,只自己数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是不可能完全弄得通透的。不如便先将此《归藏》及众人初步的研究成果,与其他典籍一并翻刻出版,号召天下学者共研;同时将此课题,作为下一次范阳经论及明年玄坛讲经的一个专题,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取得更多的突破与进展。
而卢鸿与三老等人,也分别自行钻研,每月在书院中召开一次研讨会,交流各自成果。同时也鼓励书院中众人,共同参与。
《荥阳郑氏藏书楼点校丛书》是有史以来第一批公开翻刻发行的私藏古籍。其中包括了郑氏藏书楼中珍藏的古籍十余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然就是《归藏》。卢鸿特地以书信的方式,求孔颖达为这套丛书做了序。孔颖达由于前两年编篡《五经正义》,曾经查阅过内府所藏的《归藏》。但是孔颖达认为,内府中的《归藏》毫无疑问是西汉时人的伪托。此次郑家《归藏》既然经郑氏三老及崔三醉一致定为真本,想来必然有足够的依据。因此孔颖达还特地在回信中,要求在书籍出版后,务必在第一时间为自己送来一套。此外,孔颖达对此次郑家尽出家藏精粹,翻印以共于天下的做法,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更上奏朝庭后给予了表彰。
而这套书的出现,也让郑、卢两家的声望达到了一个极高的程度。其他世家也纷纷仿效,整理家藏的各类藏书,雕版翻印后发行。只是这些世家还不清楚奚氏印书的技术及材料,成本极高。但由于所印书籍多是珍贵古本,因此也同样受到了学者的欢迎与重视。一时之间,各类精本层出不穷,各地讲学辩论的风气也更为高涨,整个大唐的文风之胜,一时无前。
卢鸿自己,则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这部《归藏》之上。
与其他人不同,卢鸿对于《周易》的研究深度略逊,且为时短得多。其他人研究《归藏》,绕不开的一环便总是以《周易》为参照,来理解《归藏》中的旨义。但卢鸿却想到,《归藏》成书,更在《周易》之前。二者之间的关系,也许前者,更贴近于上古时期先民的思想状态。参以《周易》,反倒容易使人混乱。不如撇开《周易》,只纯粹地分析《归藏》的要义,可能更容易取得成果。
卢鸿便闭锁在书房中,除了定期的学院交流等事外,几乎足不出户。房中是搜集来的各世家翻印古籍,每天他都花大量的时间,推演《归藏》中诸卦爻,希望能从中发现古易的奥秘。
不知为什么,他总隐隐的感觉,这套《归藏》似乎隐藏着古人易理的真正奥义。当他明白其中含义的时候,就是他出山的时候到了。(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
易,本意乃是变化。上古三代夏、商、周,每代各有自己的易经,均是讲述阴阳变化,用以占卜求筮。三代之易,名称各不相同。夏代称为《连山》,商代称为《归藏》,而周代就直称之为《易》。夏、商两代的易经,早已失传。后世人所见到的易经,只有周代之《易》,故也称之为《周易》。
这次郑家发现的这函《归藏》,是在整理藏书楼中旧书时,在箱底发现的。原书是两卷竹简,装在一个古旧的书函之中。因为外边的木函封闭甚严,因此打开时,竹简上的字迹尚未漫污,依然清晰可读。
郑知与郑行第一时间看到了这套古易经,经上并未标注书名。但经过二人通鉴分析,初步认为,这套古易经极有可能就是真正的商代《归藏》。郑家藏书楼藏书的历史,上溯可至秦汉之时。这套《归藏》是何时所藏,来历渊源,却是不可察考了。
《归藏》复见,实在是一件大事。此前也有人说内府之中,也藏有《归藏》十三卷,但世人均是无缘得见。且据称那套《归藏》是后人注本,是否为真,亦存怀疑。郑家二老反复研读手中古本,再以《周易》相参照,虽然爻词大异,序列变化,但内旨一脉相承。尤其此易经起于“坤”卦,用七、八不用六、九,更与古书所传相契,这才断定必是真品无疑。
之后二老便匆匆收拾一番,将《归藏》及其他古籍抄本一并携至范阳,欲与崔三醉及卢鸿共研《归藏》,希冀有所心得。
《易》向为百经之首,记述的乃是天地阴阳变化之学,历来均有一层神秘色彩。而这世间未见的商代《连藏》,更是引起了诸人的极大兴趣。
郑家三老、崔三醉、卢鸿五人,集于书院一间小室之内,共同研究这两卷《归藏》十几天,只是众人心头的疑惑,却是越来越浓。
众人现在都已经相信,这本《归藏》必是真本无疑。郑知郑行曾亲见原本,绝无造假欺世的可能;何况众人都是侵淫经籍已久,对《周易》都有极深入的见识。眼前这本《归藏》,爻义深奥,词旨古朴,绝不可能是凭空造假能造得出来的。
但越是证明了这本《归藏》的真实性,众人心中的疑虑就越深。除了如何解释《归藏》的词义章句外,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归藏》与《周易》的关系?二者孰是孰非?
就拿最常用的卜筮之事来说,同样起卦,但在解卦时《归藏》与《周易》经常有截然不同的卦词和爻词。此时应该以何为据,肯定哪一个,否定哪一个?两本易经之间的矛盾之处,便成为众人混乱的最大根源。
卢鸿在前世记忆中对于易经,尤其是预测占卜等等神秘说法,一直是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但当穿越事件真实地发生在自己身上之后,他的整个观点无疑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虽然在此之前,他并未深刻地思考过这类问题,但这本《归藏》的出现,以及这十几天来众人坐而论《易》的结果,使他对《易》中隐含世间至理的思考越来越深入,也越来越混乱。
当最后众人只达成一些阶段性成果,而无法取得突破进展的时候,卢鸿提议将研究告一段落。卢鸿的建议是,如此博大精深的易理,只自己数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是不可能完全弄得通透的。不如便先将此《归藏》及众人初步的研究成果,与其他典籍一并翻刻出版,号召天下学者共研;同时将此课题,作为下一次范阳经论及明年玄坛讲经的一个专题,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取得更多的突破与进展。
而卢鸿与三老等人,也分别自行钻研,每月在书院中召开一次研讨会,交流各自成果。同时也鼓励书院中众人,共同参与。
《荥阳郑氏藏书楼点校丛书》是有史以来第一批公开翻刻发行的私藏古籍。其中包括了郑氏藏书楼中珍藏的古籍十余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然就是《归藏》。卢鸿特地以书信的方式,求孔颖达为这套丛书做了序。孔颖达由于前两年编篡《五经正义》,曾经查阅过内府所藏的《归藏》。但是孔颖达认为,内府中的《归藏》毫无疑问是西汉时人的伪托。此次郑家《归藏》既然经郑氏三老及崔三醉一致定为真本,想来必然有足够的依据。因此孔颖达还特地在回信中,要求在书籍出版后,务必在第一时间为自己送来一套。此外,孔颖达对此次郑家尽出家藏精粹,翻印以共于天下的做法,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更上奏朝庭后给予了表彰。
而这套书的出现,也让郑、卢两家的声望达到了一个极高的程度。其他世家也纷纷仿效,整理家藏的各类藏书,雕版翻印后发行。只是这些世家还不清楚奚氏印书的技术及材料,成本极高。但由于所印书籍多是珍贵古本,因此也同样受到了学者的欢迎与重视。一时之间,各类精本层出不穷,各地讲学辩论的风气也更为高涨,整个大唐的文风之胜,一时无前。
卢鸿自己,则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这部《归藏》之上。
与其他人不同,卢鸿对于《周易》的研究深度略逊,且为时短得多。其他人研究《归藏》,绕不开的一环便总是以《周易》为参照,来理解《归藏》中的旨义。但卢鸿却想到,《归藏》成书,更在《周易》之前。二者之间的关系,也许前者,更贴近于上古时期先民的思想状态。参以《周易》,反倒容易使人混乱。不如撇开《周易》,只纯粹地分析《归藏》的要义,可能更容易取得成果。
卢鸿便闭锁在书房中,除了定期的学院交流等事外,几乎足不出户。房中是搜集来的各世家翻印古籍,每天他都花大量的时间,推演《归藏》中诸卦爻,希望能从中发现古易的奥秘。
不知为什么,他总隐隐的感觉,这套《归藏》似乎隐藏着古人易理的真正奥义。当他明白其中含义的时候,就是他出山的时候到了。(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