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说客】(为盟主“老王真的真的短又小”加更)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九幽中文网 www.jyzw.net,最快更新民国之文豪崛起最新章节!
张学良临危受命,接掌东北大权后,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现实问题——
自治,还是易帜?
周赫煊带着常凯申的手令,带来东北的时候已经是六月底了。【零↑九△小↓說△網】
奉天,帅府。
“岂有此有,日人欺我太甚!”
张学良粗红着脖子,犹如一头狂怒的野兽,发疯般把信纸撕得粉碎。
这封信是日本驻奉天总领事林久治郎,以日本首相田中义一的名义写来的,内容选摘如下:“特别是我首相个人(田中义一),对年轻的学良怀有恻隐的深情,抱有父子般的情义,将一定给予亲族般的支持……现在,为使满洲新政权的基础日趋稳固,日本政府准备尽十二分的努力提供援助。”
尼玛,把人家亲爹杀了,然后说我对你有“父子般的情义”,这还不把张学良给气炸肺?
而且这封信名义上是拉拢,其中还暗含着威胁。特别是最后两句,“努力提供援助”到底是真援助,还是武力入侵,摆明了是让张学良自己做出选择。
于凤至弯腰捡起地上撕碎的信纸,抚着张学良的后背说:“汉卿,别气坏了身子,先歇一歇吧。”
“我没事。”张学良坐回沙发上,闭眼不语。
副官徐寿突然走进来,轻声喊道:“六帅,周先生来了?”
“那个周先生?”张学良迷糊地问。
“周赫煊周先生。”徐寿道。
张学良眼睛猛地睁开:“快请他进来!”
不多时,周赫煊提着一个箱子进来,表情肃穆道:“六帅,还请节哀。”
张学良看到周赫煊后,有些难以控制情绪,悲恸自责地说:“明诚,你事先提醒过我,可父帅还是被日本人暗杀了。我难辞其咎啊!”
周赫煊说:“日本人能准确的炸毁专属车厢,说明大帅身边有奸细。只要此人不除,就算大帅躲过了皇姑屯一劫,今后也难以防备。”
张学良苦涩道:“可惜那奸细是谁,现在都没找出来。”
周赫煊问:“大帅的丧事什么时候办?”
“现在哪有时间办丧事,需要处理的事情太多。”张学良已经焦头烂额了。
周赫煊道:“东北现在局势如何?”
“总体上还算平稳,”张学良头疼地说,“南方政府和日本人都在拉拢我,奉军降临分为两派,一派主张易帜,一派主张自立。我夹在中间难以抉择啊。明诚,你帮我出出主意吧。”
此时奉军将领当中,还真没有谁敢提出投日的。不管是旧派的张作相,还是士官派的杨宇霆,都是坚定的仇日分子。
日方暗中拉拢好几次杨宇霆好几次,都被他拒绝了。
日本人随即觉得张学良年轻好控制,各种软硬兼施,希望能跟张学良达成密切合作。
张学良自然不肯答应,就算他愿意,手下的将领也不同意。那些将领更倾向于自立,不管日本人,也不管南方国民政府,奉军自己经营东北的一亩三分地。
面对张学良的问计,周赫煊说:“六帅,这件事根本不用我多嘴,其实你心里早就做出了决定。对吗?”
张学良愣了愣,随即苦笑道:“还是明诚知我。”
张学良是很看好常凯申的,认为北伐军纪律严明、战斗力极高,而且有自己的革命理念,常凯申也是能让中国富强的领袖。
嗯,太过高看了。
周赫煊打开皮箱,拿出常凯申的手书、挽联,以及他自己的《菊与刀》样书,说道:“六帅,我这次来奉天,给你带来了三样东西。”
张学良首先打开挽联,只见上面写道:噩耗惊传,几使山河变色;兴邦多难,应怜风雨同舟。
这副挽联充分暴露了常校长的诗词水平,不过胜在浅近直白,而且也表达了对张学良的接纳之意。
“有心了,”张学良都不用读信,就知道里面写的什么,他问,“明诚,你在南边当官了?”
“没有,”周赫煊说,“我帮常司令做说客,从大义上讲,是为国家和平;从小义上讲,是为尽快打通东北到山东的救命粮道。”
张学良起身来回走动,顾虑道:“我早就想易帜了,但有两个问题很棘手。一是奉军内部有人反对,二是日本人从中作梗。”
周赫煊出主意道:“有两个办法可以解决。”
“快说。”张学良急切道。
“第一,可令热河的汤将军先易帜,试探奉军内部和日本人的反应。”周赫煊说。
张学良喜道:“汤二叔?这主意好,他肯定也愿意易帜。”
汤玉麟是张作霖的拜把子兄弟,如今霸占着热河省。他不在东北,又属奉系,只要他易帜,既不会引起奉军内部和日本人的强烈反对,但又能够起到试探和过度作用——热河也是日本人觊觎的地方,只不过没有东北那么重要。
而且汤玉麟肯定愿意易帜,因为北伐军就在他眼皮子底下,不投降早晚打起来。
周赫煊分析道:“先让那些关外的奉系军阀全部易帜,如此就造成一种大势所趋的感觉,奉系内部的反对声音会小很多。”
“你说得很有道理,”张学良点头道,又问,“那日本人呢?”
周赫煊说:“日本人内部,其实意见是不统一的。特别是大帅遇刺事件,由于国际外交压力影响,日本国内反对武力入侵的声音很大。”
张学良说道:“也就是说,必须趁日本人内部矛盾的时候,尽快易帜?”
“不能快,要拖时间。”周赫煊道。
“为什么要拖时间?时间拖得久了,万一日本人统合意见怎么办?”张学良不解道。
周赫煊解释说:“不能太快,因为日本有下克上的传统,军人喜欢自行其是。关东军现在蠢蠢欲动,就想六帅你搞出大动作,然后他们好挑起战争。所以,必须拖到关东军失去战心,如今关东军还处于战备状态吧,你派人随时观察他们的情况,只要关东军松懈下来,基本上就可以易帜了。同时,也不能太慢,时间拖得太久,反而会加强日本人分裂东北的决心。面对日本人时,你在易帜的态度上,一定要表现得坚决。但在行动上,则应表现得犹豫顾忌。如此可以打击日本人的气焰,让他们知道东北早晚易帜,同时又让他们产生错觉和侥幸,认为你害怕做出这个决定。”
听周赫煊说了这么一通,张学良豁然开朗,握住周赫煊的手道:“明诚,你真是我的诸葛亮啊。我现在所有条理都清晰了,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
周赫煊拿出《菊与刀》,说道:“六帅,你可以看看这本书,方便你跟日本人打交道。”
张学良临危受命,接掌东北大权后,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现实问题——
自治,还是易帜?
周赫煊带着常凯申的手令,带来东北的时候已经是六月底了。【零↑九△小↓說△網】
奉天,帅府。
“岂有此有,日人欺我太甚!”
张学良粗红着脖子,犹如一头狂怒的野兽,发疯般把信纸撕得粉碎。
这封信是日本驻奉天总领事林久治郎,以日本首相田中义一的名义写来的,内容选摘如下:“特别是我首相个人(田中义一),对年轻的学良怀有恻隐的深情,抱有父子般的情义,将一定给予亲族般的支持……现在,为使满洲新政权的基础日趋稳固,日本政府准备尽十二分的努力提供援助。”
尼玛,把人家亲爹杀了,然后说我对你有“父子般的情义”,这还不把张学良给气炸肺?
而且这封信名义上是拉拢,其中还暗含着威胁。特别是最后两句,“努力提供援助”到底是真援助,还是武力入侵,摆明了是让张学良自己做出选择。
于凤至弯腰捡起地上撕碎的信纸,抚着张学良的后背说:“汉卿,别气坏了身子,先歇一歇吧。”
“我没事。”张学良坐回沙发上,闭眼不语。
副官徐寿突然走进来,轻声喊道:“六帅,周先生来了?”
“那个周先生?”张学良迷糊地问。
“周赫煊周先生。”徐寿道。
张学良眼睛猛地睁开:“快请他进来!”
不多时,周赫煊提着一个箱子进来,表情肃穆道:“六帅,还请节哀。”
张学良看到周赫煊后,有些难以控制情绪,悲恸自责地说:“明诚,你事先提醒过我,可父帅还是被日本人暗杀了。我难辞其咎啊!”
周赫煊说:“日本人能准确的炸毁专属车厢,说明大帅身边有奸细。只要此人不除,就算大帅躲过了皇姑屯一劫,今后也难以防备。”
张学良苦涩道:“可惜那奸细是谁,现在都没找出来。”
周赫煊问:“大帅的丧事什么时候办?”
“现在哪有时间办丧事,需要处理的事情太多。”张学良已经焦头烂额了。
周赫煊道:“东北现在局势如何?”
“总体上还算平稳,”张学良头疼地说,“南方政府和日本人都在拉拢我,奉军降临分为两派,一派主张易帜,一派主张自立。我夹在中间难以抉择啊。明诚,你帮我出出主意吧。”
此时奉军将领当中,还真没有谁敢提出投日的。不管是旧派的张作相,还是士官派的杨宇霆,都是坚定的仇日分子。
日方暗中拉拢好几次杨宇霆好几次,都被他拒绝了。
日本人随即觉得张学良年轻好控制,各种软硬兼施,希望能跟张学良达成密切合作。
张学良自然不肯答应,就算他愿意,手下的将领也不同意。那些将领更倾向于自立,不管日本人,也不管南方国民政府,奉军自己经营东北的一亩三分地。
面对张学良的问计,周赫煊说:“六帅,这件事根本不用我多嘴,其实你心里早就做出了决定。对吗?”
张学良愣了愣,随即苦笑道:“还是明诚知我。”
张学良是很看好常凯申的,认为北伐军纪律严明、战斗力极高,而且有自己的革命理念,常凯申也是能让中国富强的领袖。
嗯,太过高看了。
周赫煊打开皮箱,拿出常凯申的手书、挽联,以及他自己的《菊与刀》样书,说道:“六帅,我这次来奉天,给你带来了三样东西。”
张学良首先打开挽联,只见上面写道:噩耗惊传,几使山河变色;兴邦多难,应怜风雨同舟。
这副挽联充分暴露了常校长的诗词水平,不过胜在浅近直白,而且也表达了对张学良的接纳之意。
“有心了,”张学良都不用读信,就知道里面写的什么,他问,“明诚,你在南边当官了?”
“没有,”周赫煊说,“我帮常司令做说客,从大义上讲,是为国家和平;从小义上讲,是为尽快打通东北到山东的救命粮道。”
张学良起身来回走动,顾虑道:“我早就想易帜了,但有两个问题很棘手。一是奉军内部有人反对,二是日本人从中作梗。”
周赫煊出主意道:“有两个办法可以解决。”
“快说。”张学良急切道。
“第一,可令热河的汤将军先易帜,试探奉军内部和日本人的反应。”周赫煊说。
张学良喜道:“汤二叔?这主意好,他肯定也愿意易帜。”
汤玉麟是张作霖的拜把子兄弟,如今霸占着热河省。他不在东北,又属奉系,只要他易帜,既不会引起奉军内部和日本人的强烈反对,但又能够起到试探和过度作用——热河也是日本人觊觎的地方,只不过没有东北那么重要。
而且汤玉麟肯定愿意易帜,因为北伐军就在他眼皮子底下,不投降早晚打起来。
周赫煊分析道:“先让那些关外的奉系军阀全部易帜,如此就造成一种大势所趋的感觉,奉系内部的反对声音会小很多。”
“你说得很有道理,”张学良点头道,又问,“那日本人呢?”
周赫煊说:“日本人内部,其实意见是不统一的。特别是大帅遇刺事件,由于国际外交压力影响,日本国内反对武力入侵的声音很大。”
张学良说道:“也就是说,必须趁日本人内部矛盾的时候,尽快易帜?”
“不能快,要拖时间。”周赫煊道。
“为什么要拖时间?时间拖得久了,万一日本人统合意见怎么办?”张学良不解道。
周赫煊解释说:“不能太快,因为日本有下克上的传统,军人喜欢自行其是。关东军现在蠢蠢欲动,就想六帅你搞出大动作,然后他们好挑起战争。所以,必须拖到关东军失去战心,如今关东军还处于战备状态吧,你派人随时观察他们的情况,只要关东军松懈下来,基本上就可以易帜了。同时,也不能太慢,时间拖得太久,反而会加强日本人分裂东北的决心。面对日本人时,你在易帜的态度上,一定要表现得坚决。但在行动上,则应表现得犹豫顾忌。如此可以打击日本人的气焰,让他们知道东北早晚易帜,同时又让他们产生错觉和侥幸,认为你害怕做出这个决定。”
听周赫煊说了这么一通,张学良豁然开朗,握住周赫煊的手道:“明诚,你真是我的诸葛亮啊。我现在所有条理都清晰了,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
周赫煊拿出《菊与刀》,说道:“六帅,你可以看看这本书,方便你跟日本人打交道。”